各位班首執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義工:
大家新年吉祥! 昨天除夕的晚上我們在這裏普茶,今晚是新年第一個晚上,按照傳統我們又一次在這裏普茶。昨天我講了不忘初心,今天我想講講隨順因緣。我們堅持初發心特別是堅持發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裏有許多故事講到堅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個故事講釋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要修菩薩行就要修六度,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布施分外布施、內布施,最初菩薩修外布施,當他的修行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就要修內布施。內布施首先指身體,包括頭目、髓腦、眼珠等。當眾生有需要來向你乞討你的眼珠子時,剛剛發菩提心、修行還未到一定境界的人不要去布施,但修行到一定高度的菩薩沒有問題。
舍利弗發了菩提心後,修行到了比較高的境界。有一天他就碰到一個人,說自己生了重病,醫生說只有修行人的眼珠子做藥方才可以治好,所以他向舍利弗乞討他的眼睛。舍利弗對色身不像我們那麼執著,就順手把自己的眼珠子摳出來了。
這個人得到那個眼珠子後,說:「哎呀,對不起,我搞忘了,醫生說必須是左眼,你挖給我右眼沒用。」舍利弗聽後毫不猶疑又把左邊的眼珠子摳出來給對方。這個人把左邊的眼珠子拿到鼻子跟前聞了一下說:「哎呀,真臭!」然後扔到地上了。舍利弗並不吝嗇他的兩個眼珠子,但是這個人這樣說真臭並且扔到地上時,舍利弗的心就動了。他就覺得,眾生真難度啊,行菩薩道真難!就在這個動念之後,他就退轉了菩提心。
當然,《妙法蓮華經》裏釋迦牟尼佛有授記,所有在會羅漢弟子們最終都能成佛,其中舍利弗是第一個被授記的阿羅漢。我們聽到的這個故事,既是舍利弗過去生修行的真實經歷,也是啓發我們要堅持菩提心不退的教材。
真正的隨緣
堅持發心是修行的第一個要點,但僅有這一個要點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隨順因緣。隨順因緣這四個字,在漢語裏面後來被簡化成了兩個字「隨緣」。因為用得太多了,很多人錯誤地把隨緣理解成不努力完全跟著外界的環境跑。
其實真正的隨緣是隨順因緣,但內在宗旨不變。發心只是我們在主觀層面上確定的一個目標和方向。在向這個目標方向努力前進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和環境。面對千差萬別的情況和環境,我們應該怎麼取捨,怎麼判斷,怎麼做決定,這是一個大問題。
在落實發心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僅僅只有發心不動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觀察因緣做出正確取捨判斷的智慧。如果把全部佛法的修行簡化,可以說就是這四個字:發心,隨緣。
這裏的隨緣我再說一下,是要隨順因緣。發心是貫穿始終不變的,但我們面對的外在因緣卻往往千變萬化、紛繁複雜。怎麼在變動不居、紛繁複雜的因緣裏落實我們那個不變的發心,蘊含著我們工作、生活及修行的規律。所以說全部佛法的修行可以簡化為這兩點。
隨順因緣並不是不作為,並不是被動和放棄努力。隨順因緣的背後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叫做觀察因緣。如果你不懂得觀察因緣,你怎麼能隨順因緣呢?你的面前有很多因緣,就像有時候你走進一個超市,那裏面有很多選擇,即便你衝著想要的某一樣商品走去時,可能也有很多品牌,這時你就要觀察。
觀察因緣
那麼觀察因緣需要甚麼?需要智慧。智慧從哪裏來?智慧就從禪修中來!從明天開始我們寺院白天有坐禪。禪修修的是甚麼呢?禪修修的是止觀,止觀是術語,止是定,觀是智慧。禪修的目的是慧,但是沒有定也就沒有慧。
智慧有兩個重要的作用,第一個作用是明白,明白事情的本來面目,不被它迷惑,叫斷惑;第二個作用是取捨,即瞭解事物因緣果報的規律,在具體的環境和因緣中做正確的判斷和取捨。其實這兩樣東西也是一個,就是「斷」,文殊菩薩手裏拿的寶劍就是表達「斷」的意思。智慧的這兩個作用對應兩方面的明白,第一個方面是對事物因緣普遍規律的明白,第二個方面是對事物因緣差別規律的明白。
修禪是要修定慧、修止觀,但是修定慧止觀的前提是要持戒。佛法的戒定慧三學要最終落實到止觀、落實到智慧,戒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按照戒律去生活是符合智慧升起的緣起規律的,它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安定和智慧增長。在家人如果能把居士五戒持好,會比較容易人相具足、有智慧,但真正與佛教解脫智慧最相應的生活方式是出家持守比丘戒,這個在佛教裏叫別解脫戒。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的居士五戒,也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般若智慧現前的緣起和近因。
當我們通過修學戒定慧現前了緣起智慧,我們就能夠正確地觀察因緣。也許現在我們都還沒有真正現前這種緣起智慧,這裏我指的是實相智慧,即心性本具的智慧。但我們仍然有聞思的智慧,即通過學習佛法懂得了緣起的道理,這種道理又在我們內心成為一種正確看待事物、判斷事物的方法。儘管聞思慧可能只是在觀念層面、在看事物的方式層面,但是這個智慧也很有用。智慧並不神秘啊!
不是說非要大徹大悟了,見諸法實相了,才有智慧。我們聞思修學一點佛法,懂得一點緣起的道理,懂得用這種道理看事物跟事物之間的關聯,並依照聞思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就會少犯很多錯誤,就能對因緣做出正確的觀察,知道哪一個因緣是自己要隨順的。
因此,發心以後觀察時節因緣、隨順時節因緣,可以說就是我們修行的全部了。記得過去老和尚住世時我們親近他,早些年中國的佛教經過文革後百廢待舉,柏林寺也要從一個廢墟上修復起來,因此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們沒有經歷過文革,更沒有經歷過文革以前或解放以前漢傳佛教的寺院修行生活,所以那時我們就抱怨是不是事情太多了?我們很簡單地跟老和尚提要求,是不是可以不修廟,不要做這麼多事啊?我們就在這個簡單的棚子裏面修行就好。
當時老和尚經常講一句話,令我印象極深。他說如果那樣的話,就有負於時節因緣,負就是虧待的意思。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我們回想老和尚那個時候的話,確實是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時節因緣。老和尚看到了隨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大眾對佛法會有越來越大的需求。
如果按我們當時那個舊棚子的話,可能你們在座的有一半人都要到外面露天站著。其實這個齋堂還是小了,今天仍有一些人找不到位置坐。老和尚正是看到了這個因緣,並隨順這個因緣去擔負了應該擔負的責任和使命。這是甚麼?這是一種更大的修行!而我們很多人只把修行理解為打坐誦經。
有時候我想,那時我們親近老和尚的感覺像甚麼呢?比如說讓你畫一個圓走出一個圓圈來,因為我們的內心是執著的,我們的理解是狹隘的,我們想像的往往是按照一個圓走出一個圓來。但是像老和尚這樣的高僧呢,他會帶著你直線往前走。你的發心是要走出一個圓,直線往前走怎麼能走出一個圓呢?如果你走得足夠遠,把整個地球走一圈過來,你就會發現,那個直線無限的延伸,最終是一個更大的圓。而我們的心,卻常常執著於一個小範圍的圓。因此觀察和辨別因緣確實需要智慧,需要善知識的引領啊!
(待續)
延伸閱讀
編按:本文根據明海法師2018年2月16日戊戌年正月初一普茶開示錄音整理而成。柏林禪寺授權佛門網轉載,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