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快樂,但到頭來我們到底得到了甚麼?我們所追求的快樂到底是甚麼?真正的快樂到底又是甚麼?

前文提及,欲離苦得樂,首先要知道何謂「苦」與「樂」。如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把苦止息,唯有是先從「苦」入手,才能找到「樂」的方法。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快樂,我們每每祝福別人的時候,總會希望對方永遠幸福快樂,而我們自己過去一直也在追求快樂(我們總不會在追求痛苦的),但到頭來我們到底得到了甚麼?歸根究底,我們所追求的快樂到底是甚麼?真正的快樂到底又是甚麼?

首先讓我們分析一下「樂」是甚麼?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樂有種類、層次之分,譬如欲樂、定樂和解脫樂。

「欲樂」總是離不開五欲的,五欲指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財」,就是世間一切的金錢財寶,誠然,對於許多人來說,擁有財富會帶來快樂,錢財越多,越是快樂。

「色」,就是世間男女之形貌和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色欲中尤以性欲為要,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名」,指世間的聲名、榮譽,擁有名聲能給人帶來虛榮心與優越感,同樣能讓我們感覺快樂。

「食」,就是世間的各種飲食,食物能滿足我們口腹之欲,也能滋養我們的色身,同樣能讓我們感覺快樂。

「睡」,就是睡眠休息。適當的睡眠能滋養身心,讓人精力充沛,同時也讓我們感覺快樂。

當我們過分追求欲樂,形成貪執,往往會適得其反,不樂而苦。例如許多人迷信金錢的力量,因此用盡各種方法求取財富;許多人迷戀色相,沉淪慾海而犯下彌天大罪;許多人迷戀名譽地位,便會不擇手段,強取豪奪;許多人為了嘗盡珍饈百味,不惜大量殺害生靈,凡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海裏遊的、山中爬的,都成為了大肆捕殺的對象;許多人過分貪睡嗜眠,經常昏沉欲睡,便是虛度光陰,容易傷身喪志。

以上五種「欲樂」都是經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感知五境(色聲香味觸)所產生的官能刺激而得到的快樂,那是一種物質上的快樂,也是一種向外追求的快樂。因為「欲樂」的本質都是短暫的、無常的,人們越是追求,越是得不到滿足。汲汲追求,終究也是苦的。所謂「諸受皆苦」,有情五蘊之身心,本來即苦,再加上種種因緣而生的苦,或是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或是對於一切貪愛的人或事物,甚或自己的身體與一切美好的感覺,最後都會因為緣散緣滅而失去,全都是苦。

眾生為了短暫的「五欲」,終日作欲樂的奴隸,不瞭解「五欲」本是虛妄不實,而執著以為是真實不虛,所以就不斷想方設法想要去執取,甚至不擇手段而去造作了種種惡業,不斷積集未來生死輪轉的苦因,令我們流轉六道,最終不得出離三界。

《大智度論》有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啃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着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樂亦有來自禪定中的喜悅以及最究竟的快樂,即「定樂」與「解脫樂」。「欲樂」是向外追求的,而「定樂」與「解脫樂」則是向內追求的。因為「欲樂」是外向式的,因此追求「欲樂」會讓心動得更厲害;而透過禪修而獲得的「定樂」與「解脫樂」則是內向式的,因此會讓心靈更沉澱。

「定樂」是一種放鬆的快樂,那是修習禪定時獲得的禪悅,人在定中心清淨,身心完全得到放鬆,因此定樂是穩定而持久的,但是出定以後,如不繼續修習,定力退失時也會生起懊惱與痛苦。因此,「定樂」也不是究竟的快樂。

只有解脫之樂才是究竟的。聖嚴法師有云:「所有的快樂,都沒有比從自我的執著、煩惱而得解脫更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法只有一味,是解脫味。禪修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的樂。」(《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兩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就是因為充分感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苦,然後通過自身的實踐,在禪定中觀察生命流轉而得到覺悟,徹底熄滅了自身的煩惱痛苦,看破生死,實證了生命活動的最高境界,進入涅槃,從而最終離苦得樂。

延伸閱讀

調心歷程──如何善用九住心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