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彌勒?真彌勒?世人自不識!(下)

藏傳佛教彌勒佛法相:頭戴五佛冠,雙手結說法印持蓮,左右二蓮分別托著淨瓶及法輪;雙足作「賢士坐姿」,表示即將動身下凡度眾。(筆者攝於尼泊爾邊倩寺Benchen Monastery)
藏傳佛教彌勒佛法相:頭戴五佛冠,雙手結說法印持蓮,左右二蓮分別托著淨瓶及法輪;雙足作「賢士坐姿」,表示即將動身下凡度眾。(筆者攝於尼泊爾邊倩寺Benchen Monastery)

(續上期)


如何求生兜率內院?

欲往生到兜率內院,《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先後提出了不同的條件,最簡單的是頂禮、供養、憶念彌勒形像:「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精進一點的,則加上持戒行善:「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

更精進者,復誦經坐禪:「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經典提出不同層次的往生條件,情形就像彌陀諸經記載求生極樂淨土的條件,最簡單的只是念佛,嚴格一點的同樣要修善守戒。《觀無量壽佛經》曰:「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些人看見經中所說最簡易的方法,深生愛樂,便執著此乃唯一最勝法門,誹謗同樣是經典宣說的其他比較嚴格的方法。其實繁簡法門都是佛陀開示,兩者均必屬諦實,不能以一者否定另一者,而應調和、平衡兩者。眾生各有不同的因緣、業力、根器,無論彌勒或彌陀淨土,憶佛念佛當已具足往生的基本條件,但除非發起極度懇切至誠的信心,或者本自具足善緣,否則臨終時很容易受逆緣障礙,故若能力可及,應該累積更多往生資糧。從這兩個層面看來,繁簡法門並無矛盾。


為彌勒淨土平反

人心總是喜歡分黨分派、自讚譭他,雖然彌陀與彌勒法門同為佛陀所說,但古代某些彌陀信仰者每每貶低兜率淨土。近代學者重新審視這些批評,認為並不完全如實。例如有指兜率淨土位處欲界,往生者仍會退轉,但其實《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明言「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又如謂求生兜率全靠自力,求生極樂則重在他力,故後者易於前者;然從前引經文可見,彌勒、彌陀法門均包含自力、他力佔不同比重的修行方式,或繁或簡,行者應按自身情況選擇。

另外,古人評價兜率內院之莊嚴安樂,遠遠不及彌陀淨土。近人詳細對照經典描述,發覺兜率淨土的確稍遜於極樂淨土,但其差異並不如古人所述那麼誇張。有關學者的討論均已發表及出版,讀者可自行尋找參閱,於此不贅。筆者想指出的是,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國土,而所謂「彌勒淨土」,多是參考兜率內院的描述──那裡是所有諸佛降生人間前都會暫住的地方,由兜率天人福力化現供養;另外也有人參考彌勒菩薩降生時世間的和樂景象──其實兩者都不是彌勒菩薩建立的淨土。求生極樂者希望在一個安樂的環境作長遠修行,但求生兜率者只是在那裡作一個過渡,最終目的是與彌勒菩薩降生於同一時空,見佛聞法而開悟。既已開悟,則無須再求生哪位佛陀的國度。因此,用極樂淨土來跟「彌勒淨土」比較,是不公平的。


兜率淨土的殊勝

印順導師認為兜率淨土有三點稀有:

一、「近」︰兜率天與我們位處同一世界,上生修行或重回娑婆度眾都較方便。

二、「易」︰兜率天屬欲界散地,只要皈依持戒,發願求生,稱念彌勒名號即可得生。不像往生其他淨土,非要「一心不亂」不可。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其實不太容易。

三、「普及」︰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出離心,只發人天善心也能往生。不像其他淨土,二乘、人天根性都不得生。所以彌勒淨土是名符其實的三根普被、廣度五姓。

太虛大師也說兜率淨土殊勝有三︰

一、彌勒菩薩於此土作佛,與此土眾生最有緣。

二、兜率淨土同在娑婆,專門攝受此土欲界眾生。

三、上生兜率是由人修習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為清淨安樂人世;因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即為創造人間淨土。

補充幾點:首先,有人誤會兜率天是凡夫天界,求解脫者不應貪生,但其實兜率淨土指的是兜率內院,這是彌勒菩薩弘化區域,猶如淨土,與院外的凡夫境界完全不同。再者,修行人求生於此,是為了見佛聞法,將來龍華得度,並非貪戀天福;即使最初為享天福而求生者,[1]至此得彌勒菩薩攝受,自然轉心向道,得不退轉(見前引經文)。

其次,某些法師不同意兜率內院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人間便較易往生,因為淨土不同凡夫境界,無論淨土位處何地,往生條件唯有信、願、行及資糧具足。筆者私忖,藏傳佛教謂蓮花生大士、空行耶喜措嘉恆常在別拂洲(南方小洲之一)顧念此土眾生,又說勝樂金剛、金剛亥母於世間安立二十四聖地,故上述諸尊大悲加持尤其迅速;另外,漢藏公認五台山乃文殊菩薩住處,當地菩薩示現的事跡也特別多。由此推論,地理位置相近,或多或少有點好處──或許不是因為地理位置本身,而是與附近眾生的因緣較深厚。當然,往生的關鍵始終是願力與資糧。即使蓮師淨土、廿四聖地乃至時輪金剛的香巴拉淨土位於世間,一般眾生卻不能得見,只有修行成就或福厚障輕者可以進入。

最後,太虛大師認為彌勒法門能提升道德、淨化社會,這或許因為此法門相對地較強調持戒及行善。無論讀者是否同意,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佛教不是死後的宗教,無論追求人天善果、往生淨土還是速成正覺,三乘均需要善心善行、利益眾生,方能成辦。不管思想如何「出世」,起碼都應該做好世間的待人處事,不能徒事宗教儀式而遺世獨立。


[1]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謂「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不求斷結……雖不斷結」(未斷煩惱)者如法行持皆得往生,此即印順導師所謂「三根普被」。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