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建立眾生皆可成佛的信心:禪宗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正在舂米(圖:萬佛城網站)

農曆八月初三(西曆9月15日)是禪宗六祖惠能(亦作慧能)大師的圓寂日。一般而言我們認識六祖的途徑,是經由《六祖壇經》中的一些美麗字句,譬如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

《六祖壇經》其實是中國僧人撰寫的佛教典籍。在佛典裏頭,「經」是輯錄佛陀親口宣講的話語,並且與「律」和「論」,合稱為「三藏」[1]。《壇經》既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講,卻仍被冠之以「經」,由此可見它在佛教徒心中的地位和價值。本文主要以淨因法師譯注的《六祖壇經》一書為藍本,簡介其大意──「以『佛性』回答人為甚麼能成佛,以『悟性』回答成佛的途徑,以『心性』回答怎樣成佛。」法師如此概括。

人為甚麼能成佛

《六祖壇經》幫助大家建立眾生都可成佛的信心。惠能和五祖弘忍初次見面時,五祖問他,既是南方人,又來自未開化的蠻夷少數民族(獦獠),怎能成佛?惠能回答,自然可以。雖然「人有南北」,但是他們成佛的可能性卻沒有差別,因為佛性本無南北。

後來,印宗大和尚將這問題,更進一步地向六祖惠能請教:十惡不赦,斷絕善根者(經稱「一闡提」)能否成佛?這是個難題。一方面,佛教的因果觀認為所有事件的形成都離不開因果。一闡提既是沒有成佛之因的人,如何能產生成佛的果呢?如果可以的話,豈不是「無中生有」?另一方面,如果一闡提不能成佛,那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豈不自相矛盾呢?

六祖惠能即以「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為印宗大和尚解惑。現象界的緣起生滅,其本質是空(意即無自性)、有不二的中道實相。這「空有不二」的實相就是佛性,並本自蘊藏在人的心中。所以即使是一闡提這類不種善根的人,總有一天也能理解這空無自性的中道實相。

淨因法師譯注的《六祖壇經》一書

人成佛的途徑

人有成佛的可能性,接下來要問的是「成佛的方法」。《壇經》主張的是「藉教悟宗」。這是禪門獨特教法,藉由公案、參話頭等,引導弟子突破語言文字的局限,超越習慣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破除我執,覺悟空有不二的實相,以達到見性成佛。

這可能延伸出一個疑問是,成佛的方法有沒有快慢或高下呢?《壇經》指出,法是沒有快慢、高下之分的。只是人的領悟力,使得「法」看起來有頓漸的差別。以醫生開藥方為例,醫生開出同一道食療藥方,藥的效力是一樣的,之所以出現不同的效用,是因為病人的體質及吸收能力所影響。

此外,「頓」與「漸」兩種方法之間也並非是毫無關係的,因為有的時候要達到頓悟,還必須以漸悟為基礎。就如某些藥材要發揮它的效力,必須依賴特定的藥引才可以。

南華寺內的六祖真身(圖:佛教攝影論壇)

人怎麼樣成佛

《壇經》肯定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並道出成佛的方法。接著,以實際教學交代如何修行。六祖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人的心念分為:正念和妄念。正念使人悟入空性,見性成佛。妄念則令人造業感果。兩者之間,只在一念之間。迷時心起執著,需要善知識指導,繼而思維,修持。所以,修行從了解自心開始。

我們可能會好奇:禪宗有七祖嗎?那件袈裟去了哪裏?其實,五祖弘忍在傳法給六祖時,已預見「傳付衣鉢」出現的弊病。衣鉢相傳始於達摩,那時師徒間傳授道法,以衣鉢為信物,表示續佛慧命。所以,衣鉢只是表徵正法的作用。不過時過境遷,衣鉢到最後卻令人捨本逐末,容易引起爭端,以為獲得衣鉢,便是得到正法,反而成了修道的障礙。因此,六祖以後就不再以「衣鉢相傳」的形式傳法了。


[1] 「律」是收錄佛陀制定的戒條。「論」是收集佛陀的早期弟子,對佛陀教法的闡釋。順便一提,我們常見的「三藏法師」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通稱精通經、律、論的法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