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差摩比丘以觀生滅的智慧面對身病而心得解脫

圖:網上圖片

佛經有以下一個有關差摩比丘的記載。這位比丘自得了重病。有一位名陀娑的比丘是位看護者(瞻病者)。陀娑比丘拜訪多位上座比丘。上座比丘就叫陀娑比丘前往差摩比丘處,詢問他病情是否稍有好轉、苦患有沒有增加。陀娑比丘於是照辦。差摩比丘回答說,病情並無好轉,病苦卻增加了很多,就如牛被屠宰,痛苦難當。陀娑比丘聽罷就回去告訴上座比丘們。

就這樣,陀娑比丘在上座比丘和差摩比丘之間來回奔走了很多回。上座丘和差摩比丘大概討論了以下問題。

上座比丘說,世尊說過有 色、受、想、行、識(五受陰),問差摩能稍微觀察到到這五受陰嗎?差摩比丘說他在五受陰中能觀察到非我、非我所(沒有世人以為的輪迴主體,也沒有我所擁有的這主體。)。上座比丘又問差摩比丘,既然能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 能如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的阿羅漢耶一樣嗎?差摩比丘說他不能如漏盡阿羅漢。上座比丘於是說,這樣就前後相違了。差摩比丘說,我的我慢、我欲、我使(使即結使、煩惱),令我未斷、未知、未離、未吐(未能斷除、未能了知、未能離開、未能吐出排除)。

再討論幾回之後,差摩比丘不想煩勞陀娑比丘來回往返替他們傳話了,於是親自前往上座比丘處。大家見面,一輪寒暄後,差摩比丘和上座比丘們繼續討論。差摩比丘坦言雖然自己沒有視五取蘊為我,但仍然未斷我慢、我欲、煩惱。差摩比丘舉例說,譬如一件奶媽餵奶時穿的衣服,交到洗衣者手上,洗衣者以種種清潔物質清洗後,衣服仍殘留原本的味道。若能以種種薰香處理,餘味就能消除。

差摩比丘繼續說,一個受過教導、能付諸實踐的聖弟子,他能正確地觀察到非我、非我所(前文已有解釋),但未能斷除我慢、我欲和煩惱,如此便應在觀察五受陰時增進思惟,更深入地觀察和思考一切現象的出現和消失、生起和滅沒,亦即是能識別出現和消失的智慧。在觀察五受陰時這樣觀生滅,我慢、我欲和煩惱便會完全消除。

差摩比丘就自己所知的向上座比丘表達過後,竟然頓覺不再有煩惱,自己的心得到解脫,充滿法喜;亦因法喜所帶來的利益,疾病也消除了。

以上記載原出於《雜阿含經》第103經差摩(比丘)經和相應部22相應89經差摩經。經文內容比以上內容更加詳細。

從經文之中,我們對病苦的本質和如何面對病苦有什麼體會?以下略作分析。

本經記載差摩比丘身患重病,上座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望,來回往返多次之後,差摩比丘親自拜會上座比丘,說明他所體會的法義。差摩比丘述說,只能正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不一定能離我欲、我使、我慢。我們必須真實正觀五受陰的生滅,才能夠能離除我欲、我使、我慢。這是本經最大重點。

以下進一步分析闡述。正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即斷除「五陰是我」,亦即能「斷身見」。差摩比丘已破除了「五陰是我」的見解,但還有我慢、我欲、我使的習氣。差摩比丘經過向上座比丘們解釋他的佛法見解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深入地觀察生滅,斷盡煩惱,證得解脫。

這裏還有兩個問題。

其一,破除五陰是我之見並不足夠,必需深觀生滅,當中道理是什麼?從本經而言,觀生滅能徹底消除我慢我欲殘留的習氣。觀生滅就是看到一個現象為何生起、為何消失,代表了看到整個過程,看到了一法之生與滅的「因緣性」,是斷除身見後更徹底的智慧,藉此可以了斷我慢等的習氣。經文也有引衣服的餘味為喻,清洗之後還要薰香才能除盡餘味。清洗就如斷身見,薰香就如增智慧。

其二,為什麼差摩比丘初時自稱病情沒有好轉,又自言只能斷五受陰為我之見,而未除去我慢等之習氣?到親自見到上座部諸比丘後,卻能道出一番正見,病也好起來?經文甚至記載諸上座聽了差摩比丘之言後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為甚麼差摩比丘有如此大的轉變和能力?後來讀此經文者各有理解。不過比較明顯的就是,經文記載陀娑比丘來回奔走傳話數次之後,差摩比丘主動提出親自往見諸上座比丘。經文中有頗為仔細的描述,顯示差摩比丘親自往見是一件重要事件。差摩比丘的行動,可理解為有意前往上座諸比丘處解說法義。而上座比丘聽了之後,的確也能得法眼淨(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故此,推想差摩比丘善巧地以病得見上座比丘,也得說正法。經文亦開示了,基於能正觀生滅的智慧,身體的疾病也能得到改善。

本能結束前,補充說明本經文對於我們面對病苦時的啟示。

正如差摩比丘的身體病苦,有修行的比丘和任何其他人,包括我們,都是不能避免的。差摩比丘藉著向上座比丘演說法義,告訴我們應修習正觀生滅的智慧。然而,能觀生滅是否必然避免病痛的生苦?也不必然。要看每一個人的因緣。《雜阿含經》中有不同談病說苦故事,有人因佛陀的開示而除病,有人聞法不久後離世。然而,願意聞法者,總能心得解脫,面對疾病和死亡時不再感到徬徨無依。

系列推介:生命歷程的修行與病苦
系列推介:病相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