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居士閱讀室——聖經篇(一):主禱文(四)

(圖:Pixabay)

上文。小居士用了兩篇文章,來解釋基督教所講的「神的國」,並非離開人間,反而是很貼地,與所有人息息相關。我們的一呼一吸、一杯茶、一餐飯,都有神的恩典在其中。

在佛教中,也有類似的思想與實踐,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是在人間實踐佛法,在人間修行。佛法一向給人的印象,都是很離地。一班僧人在叢林中修行,自給自足,間中會舉一些法會,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山中誦經修行。

不錯,寺院的生活,確實如此,但是否僅此而已?佛法是否與人世間無關?其實佛法與人的生活各方面,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人在社會上,腦海中充斥著很多煩惱,為工作、為家庭、為生活,他們需要佛法的智慧,來消解、學習放下這些煩惱。如果佛法只是一些虛妄的方法,只是念念經,打打坐,又怎能照顧到不同人士的實際需要?

太虛大師、印順法師、星雲法師等大德,都努力建構一套人間佛教的思想,把佛法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星雲法師在《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中提及,人間佛教有六種性質,它們分別是:

一、人間性:佛陀是曾經活在世上的人,他與你與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有困難的。他不是神仙,經歷過生老病死。他的智慧及方法相當實用,並不離地。他在人世間修行,後來悟出一套人生大道理,就是佛法,這套佛法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可以用得到。我們要相信這一點,釋迦牟尼是人間的佛陀。

二、生活性:無論我們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佛陀都有所教導。不但如此,對於在倫理方面、社會事務等都有所教化。甚至於對國家決策,佛法都有明確的指示,有一些慈悲的治國原則,亦可以參考。所以佛法是非常廣大的。

三、利他性:佛陀並非私利的人,而是「示教利喜」,希望所有眾生都得著教化,每天充滿法喜,得到人生意義。他的內心以利他為本懷,善於教導眾生。

四、喜樂性:佛教不是個講刑罰的宗教,「你不相信我,便要永世下地獄!」而是個希望所有人都歡喜的宗教。佛陀希望所有人都脫離輪迴,離苦得樂。佛陀慈悲教導我們,就是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因為他確切感受到,「八苦」帶給眾生的影響非常大。

「八苦」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所愛的人離開)、怨憎會(自己憎恨的人聚集)、求不得(得不到心愛的人或事)、五蘊熾盛(身心所造成的苦)。

五、時代性:雖然佛陀的出生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並且已經入滅,但佛陀的教法是不會過時的。因為他的一字一句,都直達人的內心,點出問題所在。無論是甚麼時代的眾生,都會因佛法而得到幸福。

六、普世性:在時間上,佛教以三世為主,即是過去、現在、未來,但最著重現世。而在空間上,佛教分為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但最重視此世界。因此佛陀的教導,對現今世界非常有效。

(待續)

延伸閱讀

從經中學習的三件事——《佛說諸德福田經》分享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