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亡者往生西方極樂──臨摹引路菩薩有感

閉門躲疫,畫畫是消磨時間的好方法。

圖中是一幅引路菩薩圖,左邊是原圖,右邊是拙作,那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一幅彌足珍貴的唐代絹畫,作者不詳,1907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Aurel Stein)從道士王圓籙的手中購入,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絹畫年代久遠,但整體尚算保留完好,菩薩造像精美,輪廓細膩,色彩豔麗,給後世展示了唐代高超嫺熟的繪畫風格與技巧。臨摹前人畫作,一筆一劃,一勾一線,剝落脫色之處,必須發揮想像,補缺填漏的工夫少不免。有人說,我畫寫我心,繪畫是心的折射,透過線條與顏色表達出來的效果,各有不同,呈現出來的是畫者不同的內心世界。對筆者來說,臨摹佛畫是個靜心的過程,在專注中忘我,那是最大的得著。

「引路菩薩」是甚麼?這名號源自哪裏?佛經中有何敘述?

很多人甚至沒有聽說過「引路菩薩」這個名號,那是因為佛經中根本沒有提及過,要不是王圓籙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世人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有這麼一個菩薩。

由慈怡法師主編的《佛光大辭典》對「引路菩薩」有如下解釋:

「引導臨終者去路之菩薩。其名號未見諸經典,係唐末宋初,與淨土教之流行共同興起之民間信仰。英國學者史坦因曾由敦煌千佛洞持還此菩薩之圖像,為唐末之製作。」

顧名思義,「引路菩薩」就是引導亡者往生淨土的菩薩。可以說,「引路菩薩」信仰是佛教傳入中土以後才有的事情。佛教本來是外來宗教,於西漢末由印度傳入中國,歷經漢、三國、南北朝,雖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但依然根深蒂固,經過四、五個世紀的流傳,其後大盛於唐,表現出來的是漢化了的佛教,融合了中華文化元素的佛教。整個演化過程中,佛教逐漸發展出新的流派來,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華嚴宗、密宗、淨土宗、禪宗,五花八門,對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又如菩薩的出現,乃至淨土觀念,或彌勒佛與阿彌陀佛信仰的興起,以及佛像與大乘佛經的面世等,這些我們今天看來都是佛教主要內容的事物,實際上也並非印度原始佛教所有,而是在佛教發展的歷史長河裏孕育出來的新東西。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佛陀也逐漸從人間拉到了天上,佛陀的形象從一個人間導師,演變成為一個超凡入聖的神明,這是佛教發展中一個根本的變化。

「引路菩薩」便是淨土信仰中觀世音菩薩的一種化身,所以又稱為「引路王觀音」或「引魂王觀音」,其造像與淨土宗西方三聖之一的觀音菩薩基本相同,頭上有佛冠,一手持招魂幡,一手持香爐、鈴、蓮花、水瓶或楊柳枝,負責接引亡魂往西方淨土。唐宋時期,引路菩薩漸漸變成民間信仰,在喪禮的引魂儀式中,常有書寫「往西方引路王菩薩」的挽旗,以導引亡者往生西方極樂。

眼下香港的肺炎疫情雖緩和了,但世界很多地區仍受病毒肆虐,全球確診數字已超過四百萬人,死亡人數逼近三十萬人,在此祈願佛光注照,菩薩護佑,生者安寧,逝者安息。阿彌陀佛。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