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好人中的好人──傳燈法師

傳燈法師
傳燈法師

好人難做,在複雜的人情世情當中,任誰也該有所體會。「學做好人中的好人」,自然難上加難,這句話卻是傳燈法師手機上的「狀態」(status)。

今趟訪問當中,我沒有提過這句話,也沒有問怎樣才算是個好人;與燈師父聊著,她的「狀態」卻在在讓人感受到,佛法如何令一個人、以至其他人和周遭的環境,變得更好。

把握自己

來自馬來西亞的傳燈法師,說話總是輕聲細語;聽師父談人生,卻不難發現溫婉中的硬朗。原來師父出家之前,喜歡獨個兒去旅行,又聽說師父喜歡駕車,技術也是一流的。「我這個人挺喜歡挑戰的!」燈師父說。

拔苦予樂,迎難而上。
拔苦予樂,迎難而上。

由發願出家到真正出家,燈師父前後一共經歷了八年,揚言一路走來都好sure(篤定)。聽著,我深感欣羨,既羨慕師父的法緣,也慚愧自己作為佛子發心不足。燈師父在檳城唸大學的第一年與佛法初遇,其時已有出家之念,想認真學習把握自己的生命,不被煩惱擺佈左右。「為何自己今天心情好,明天又不好呢?為何爸媽今天要好,明天又爭吵呢?」師父不住的問。

畢業後,朝九晚五的生活刻板沒趣,燈師父選擇前赴緬甸──處處洋溢著宗教氣息的「黃金之地」──研習理論和實修,又當上八戒女,體驗出家的生活。及後獲恩師廣餘長老推薦到美國深造佛學,側重學術討論的氛圍,卻讓她不大適應,倒是在緬甸的三年,為師父的修行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那裏環境清貧,對生活的需求不多,反而少了干擾,令人的靈性更加敏銳,可以專心求道。比起在美國的時候,我更有法喜。」

傳燈法師為佛門網專欄「禪門一念」撰文三年,輯錄成為首本文集《自己點火》,由大覺福行中心及佛門網出版。
傳燈法師為佛門網專欄「禪門一念」撰文三年,輯錄成為首本文集《自己點火》,由大覺福行中心及佛門網出版。
《自己點火》於今年7月香港書展期間推出。燈師父遵從陽師父的教誨, 三年來一直準時交稿,更從沒脫稿。
《自己點火》於今年7月香港書展期間推出。燈師父遵從陽師父的教誨, 三年來一直準時交稿,更從沒脫稿。

把曲徑變成坦途

燈師父在7月出版的首本文集《自己點火》裏,提及一些有意出家的人,因為父母的反對而繼續世俗生活,落得鬱鬱不歡,自己與父母都抱憾。師父當年割愛辭親,也遭到家人強烈反對,「沒想到會令父母那麼傷心」,信念卻始終不變,矢志做好出家人的本份,讓父母安心。及後,母親看見女兒幹了很多好事幫了很多人,經常自豪的向人自我介紹:「我是燈師父的媽媽。」佛法在父親的身上,也起了微妙的作用:「有一次,我請衍陽師父(燈師父的依止上師)到家鄉馬來西亞的金馬崙開示,那是爸爸與師父初次見面。料不到爸爸像個小孩似的,很信任師父,向她說了些我們多年來都沒有聽過的心底話。」原來,燈師父的父親四十歲時做過膝蓋手術,之後走路一拐一拐的。他向師父坦言很不甘心,平生善良做人也要遭人恥笑……

佛以眾生身為身,以眾生病為病。衍陽法師大半生示疾弘法,曾說過:「我不要別人的同情,我希望大家看見我,會得到信心和勇氣,面對困難。」真正的利他無我,造就了一種魅力,讓大家安然的敞開心扉,得到佛法的滋養。在多位恩師的教誨之下,傳燈法師也就憑著她的信、願、行,把曲徑化作坦途,度了自己又度了父母,from home to the homeless,由自己的家走向無家的人。

跟父親一樣,燈師父遇上衍陽法師之後,很快就打開心扉。她透過衍璇法師認識陽師父,也許是宿世的因緣,第一眼見到恩師,感覺好熟稔似的,心裏想:「就是我要找的人了!」以心傳心,燈師父沒多久便向恩師吐盡所有的秘密。一段法情自此展開,燈師父更在僧團中,找到了家的感覺──親情昇華成為法情,燈師父也在承事眾生的過程中,心裏更有眾生。

談香港,談傳媒

法師2009年來港,自稱是個外來人,卻比香港人更關心香港。對於持續的政治紛爭和中港矛盾,法師感到唏噓,因為她也是華人,眼見互為壁壘的人本是同根生,內鬨最終只會傷害自己。「《法句經》說:仇恨不能平息仇恨,只有愛能平息仇恨。」讓我想起衍陽法師的一句至理名言:「我們的未來不是『爭』回來的,而是『修』回來的」;不少大德也曾講過,強烈的瞋恨心會變成共業,為整個社會甚至國家帶來嚴重的天災人禍……

去年社會爭拗最熾烈之餘,燈師父沒有迴避,在佛門網專欄「禪門一念」中積極表達意見,呼籲大眾化怨氣戾氣為祥和,因而遭人痛罵,卻展現了不一樣的勇氣與承擔。法師揚言這幾年在香港學到很多,「這裏的生活不像僧團當中安穩,而要走入人群,面對一些不認同自己的人。」要把我們身處的大環境化為淨土,先由清淨自心開始──這是佛教徒都明白的道理,而傳媒在淨化人心這方面,角色尤其重要。燈師父表示善的東西大抵顯得太平淡了,沒有甚麼新聞價值,大眾對醜事惡事的好奇心,也許是人性的一部分。雖說如此,佛性人皆有之,地藏菩薩更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沒有徹底否定任何人。佛門網作為佛教媒體,表揚好人好事傳遞善念自是重點,但當然毋須一味唱好,凡事只要以大眾的福祉為最終依歸便是了。燈師父的一句話很有意思:「提出反對的聲音本身沒有問題,有建設性的推動卻是必需的。」

燈師父出家前在緬甸學習,與母親在大金塔前留影。
燈師父出家前在緬甸學習,與母親在大金塔前留影。
燈師父(穿格仔衣)在緬甸期間的同學
燈師父(穿格仔衣)在緬甸期間的同學

不可由快樂進入嗎?

對於學佛,我一直有個疑問:學佛一定是由「苦」入手的嗎?不可以是快樂的人變得更快樂嗎?法師解釋原來所謂『苦』或英文的suffering,在翻譯上未能全面表述佛陀的意旨:「巴利文dukkha所指是一種不圓滿的狀況──即是萬事萬物時刻在變,不能永遠停留,我們都抓不住,不能感到完全滿足。即使有些人沒有甚麼重大的煩惱,也會想尋求精神上的超越。」付出,是箇中三昧,而關於超越,衍陽法師也說過:「不要以為自己在幫人,其實是在幫自己,提升自己。」

《梵網經》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因為病苦最能令人生起悲心,生起悲心才能夠培養智慧。眾所周知,關懷疾苦是衍陽法師和傳燈法師的重點工作之一,2013年開始,燈師父更出任佛教院侍,長駐醫院探訪病友和家屬。

拔苦予樂的智慧

每天面對大量的病人,怎樣能夠令自己保持正念和動力?「《阿含經》講因果業報,業是我們擁有的一切。每人都有自己的業力,探病時我們付出真切的關懷,病者經歷的病苦卻是他們的業,我們無法移除,就連佛陀本身也無法超脫業力。」即使是事實,聽起來難免顯得涼薄或不近人情,所以燈師父提醒我們不能向臨終的病者說:「這都是你的業報啊!」只要自己心裏知道便是了。

臨終關懷最大的目的,是在病者最後的日子,讓他們聽聞佛法,釋放心裏面一些未能解決的事,提醒對方以往曾做過的善業,給他善的支援,別讓他一面倒想不好的。逝者若能生起歡喜、安慰的心念,對往後輪迴的去處影響很大。「當然,探訪者須搞清楚我們不是救世主,但是我們要有度他的心,心裏面有其他人,力量便自然更大。」

在緬甸學習的第二年成為八戒女,體驗出家的生活。
在緬甸學習的第二年成為八戒女,體驗出家的生活。
雨後仰光市路邊的麵檔。物質生活的匱乏,反而有助靈性的追求。
雨後仰光市路邊的麵檔。物質生活的匱乏,反而有助靈性的追求。

小事情,大世界

被問到今後的目標,燈師父表示沒有甚麼大計。「知錯便要改。所謂行菩薩道,就是日日在清洗,反觀自己有沒有不斷去修正習氣。」比起以前,燈師父的心更加踏實了,目標不是很高很遠的,而是做好每天的事,譬如接觸困苦的大眾,以淺白的方式把佛法帶給別人;舉辦「覺行少年」活動,給義工的子女更多關懷;訓練更多人到醫院探訪,希望病者出院後也能繼續去探望,死後也能協助家屬克服喪親之痛。

在《自己點火》裏,燈師父說:「出了家,才是真正的開始;有方向、願力、行持,才可以真正達到出家的目的。」好人難做,有些人卻還是迎難而上,感染他人加入行列。傳燈路遠,法師卻一如以往,走得篤定。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