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有否遇上善知識十分重要,我們要把握機會廣結善緣,增加學佛修行的資糧⋯⋯

爸媽從小就灌輸我一句處世良言:「出外靠朋友。」開始接觸佛法時,也聽到多位法師再三提示:「未成佛道,先結人缘。」

回顧前半生,人生的起跌,無不與人事有關。幾次柳暗花明,皆因得到朋友的幫忙。就算是學佛,也是一位天主教朋友代辦,使我可收到某佛教團體的免費月報而開始。

很多法友曾表示他們最初認識佛教,不是因為自己主動去求,而是靠種種外緣而促成。有的由朋友帶去寺院參觀、參加法會、聽法師講座;有的跟隨朋友到寺院幫忙做義工,如在初一或十五煮齋、在周未除草或修剪花木、在年晚打掃或油漆粉飾;有的則因家人往生,在寺院買了牌位而首次踏入佛門,繼而看到佛學班海報,就這樣開始改變了生命的軌跡。

學佛有否遇上善知識十分重要。他們可以是船夫、搭橋人或導遊,引領我們進入佛土。

他們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帶我們到正信道場、幫我們留意及鼓勵我們報讀課程、陪伴我們參加寺院舉辦的法會和其他修行活動,有時可以是介紹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甚至只是分享一兩句佛法,最重要是他們可以使我們走少很多冤枉路,他們往往不只是一位,而是化身多位在身邊突然出現的貴人或善知識,不斷推動我們秉著正念,一步一腳印地走上菩提路。

能夠順利地開始學佛固然需要廣結善緣,其實修行及弘法亦是如此。

曾聽到幾位法師分享他們的生命歷程。其中一位大師當年在海外學成後,回到家鄉開始說法時,連一位聽眾也沒有。他的師父指出他福報不足,要多行善。他依循這意見,廣結善緣,後來遇到任何人,心中總想著:「我可帶給這個人甚麼利益。」

另外,他建議禪修時身心常感障礙的信眾:「多做義務工作,尤其是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如洗廁所,那就可與最多人結善緣,增加學佛的資糧。」

學佛有次第和階段。凡人最初行善,不免諸多計較,如自己從中可得多少功德、對方有否記得自己的恩惠、幫助了多少財物、時間或精神等等。當年梁武帝信佛,多行布施,初次見達摩祖師時,問他:「我這一輩子造了很多廟,度了很多和尚出家,也供僧。我這個有甚麼功德呢?」禪師回答:「實無功德。」其實他指梁武帝在修行上沒有得著。

佛教認為如有所求而布施,最多只得人天福報,將來或下世可享富貴,但是這並非最理想,因為福報如銀行存款,總有用盡的一天。最好是視布施為修行,不為自己,只為利益別人,即是培育菩提心,這樣正如趙國森校長解釋布施要「三輪體空」時所說:「那才冇手尾跟。」即不會有煩惱,亦與佛教重視的「空」和「無我」才算相應,福慧才會雙長,更有機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另外,要留意「接受」也是一種布施。在西方淨土不能修布施,因為那裏每個人都沒所缺,只有在我們這堪忍的娑婆世界才可施和受,成就兩方面布施的功德。大家可要把握做人的機會去廣結善緣,早證菩提啊!

編按:原文刊於普光明寺網頁,佛門網獲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延伸閱讀

磨煉見識及廣結善緣──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十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