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不求分數,對大部份人並不容易做到。那麽,學佛有沒有成績單?
有一次和一班修讀宗教課的教會中學生敘談。她們最感興趣的問題是,學了佛後有甚麽不同?有甚麽好處?我回答:每人因緣不同,如人飲水,各有體會。她們並不滿意,繼續追問標準答案,我只好舉些自己和朋友的實例,加上大德的說法,權充那就是學佛的成績單。
首先,教徒會有改變。其實,不只是佛教徒,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將他新學的宗教教義用在生活上,過了一段時間,內外就會和以前有不同。因此,往往是久別重逢的親友,派發第一張成績單給我們。雖然他們未能準確地說出那些地方不同了,但是覺得我們和以前的確不一樣。如是這樣,我們就算合格了。
因為大部份人往往依從習氣處事待人,而惡的習氣比善的習氣又多得很,所以一個人越有性格,其實執著越多,與人相處不易融洽。東蓮覺苑建築外型像一艘船,船頭並不是向海,而是向山,設計者就是為了表達學佛是逆水行舟。雖然中國佛教強調人人皆有佛性,但是我們平時多因迷孰而不斷招惹煩惱,要得自在心安,定要擺脫一向盲目依從的動物本能或不良習慣。
學佛成績高低重要關鍵在於「我」:一方面「我執」、「我愛」和「我慢」的減少,另一方面責任感增加。 學佛學得好的人應少和人爭執,正如聖嚴師父所説:「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爭執因為各持己見,一方面覺得自己聰明,對方不及自己,這是「我慢」;另一方面,不考慮對方的立場,只想贏到對方,那是慈悲不夠,亦是「我愛」較強。
大部份人遇到狀況,總覺得是別人或外境製造問題,自己是受害者。 學了佛法,另有看法。原來世間就算有事,是苦是樂,自己的心才是決策人。最奇妙是雙方都是鏡子,對方的批評往往是我們不願亦不相信的現象,就算不承認那是真相,但不可否認那是對方接收到的訊息,我們總有份參與建立這「假象」。自己變得較少埋怨别人,也多一點慚愧,多一些自我問責。
佛是覺者,佛法重視自淨其意,可見留意心的變化和狀態是佛教徒的重要功課。一個學佛者覺察自己起心動念的敏銳程度,包括深淺和快慢,也就顯出成績表上分數的高低。
至於學習了眾多法門後,如禪修或聽聞佛法,又能在生活中運用的話,那份較高階的成績表就更教人欣羨,有機會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