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日常生活中,佛教徒總會有一時不察或因疏忽而犯錯的時候;對戒律不熟悉,加上凡夫自我克制力尚弱,是犯錯的主要成因。做錯事要勇於承認,懂得懺悔。我們在這裏引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討論使懺悔更有效的十種方法,以及如何知道已懺悔得清淨。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有的人受了戒以後,心不堅固,不能很好的護持他的清淨戒體,輕戒、重戒,都有所毀犯。犯了戒以後,若是根據小乘佛法來說,沒有懺悔四種重戒的法門,如果破了根本戒,就是不通懺悔,這一生中不能獲得這個戒體了。若依大乘佛教來說,則還是可以有方法懺悔把罪滅掉的。
「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懺悔品〉第五云: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經上說:「佛法之中有二種健兒,一者性自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第一種是「性自不作諸惡」,有的人本性善良,自然會不作諸惡。第二種人「作已能悔」,雖然做了些壞事,但能及時悔改,及時回頭,懂得懺悔。人活一輩子誰不做錯事?能懺悔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所以都算是健兒。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夫欲懺悔,必須具足十法」,想讓懺悔更有效,需要具足十種方法。
「一者、明信因果」,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子才不敢造惡,造了惡也會懂懺悔。
「二者、生重怖畏」,犯了戒、作了惡事,心中感到不安,知道將來可能要到三惡道裏受苦!所以「生重怖畏」。有這種心情的人,不敢造罪,就是造了罪也會趕快懺悔。
「三者、深起慚愧」,《成唯識論》卷第六云:
「云何為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謂依自法尊貴增上。崇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息諸惡行。云何為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謂依世間訶厭增上,輕拒暴惡羞恥過惡,對治無愧,息諸惡業。」
對賢善的人和法,生起崇重的恭敬心,過惡的事情總覺得羞恥,這叫作「慚」。所以慚能夠對治無慚,惡的行為便能夠止息了。
依托世間公眾言論的力量,能拒絕暴惡的事,這樣子能息諸惡法,增長了羞恥的心,這叫做「愧」。
「四者、求滅罪方法」,犯了戒,有了過失,去尋求滅除這個罪過的方法。犯了重戒,小乘律裏面沒有懺悔法,只有大乘佛法裏面才有。大乘經典說明很多修行方法,依據那些法門去修行,就可以滅罪了。
「五者、發露先罪」,要在三寶、善知識前發露,坦白說出來,不應該覆藏。
「六者、斷相續心」,懺悔的時候,一定要生起斷相續心,從今以後寧捨生命絕不再犯。
「七者、起護法心」,要發起護持佛法的菩提心。
「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堅定發起一個廣大的誓願,用佛法來度化一切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就是憶念十方諸佛的功德。
「十者、觀罪性無生」。懺悔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是一種無相懺悔。理解罪業是自己心造,罪性本空的道理。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
想要懺悔的話,應當成就這十種條件。懺悔時,選擇一個地方,把道場佈置好,把身體清潔了,穿上清淨的衣服,燒香散花來供養佛,並在三寶前,如法的修行。
「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或者一個七天、或者三個七天,乃至到七個七天;或者是一個月、到三個月;乃至經過了一年,專心懺悔自己所犯的罪過,直到所犯的重罪消滅為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怎麼知道懺悔後,重罪消滅了呢?重罪消滅的瑞相又是甚麼?「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感覺到身心輕安,得到一個吉祥的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在夢裏見到佛菩薩。「或覺善心開發」,懺悔過後,無論看見甚麼境界,都不生惡念,生清淨心,那就是善心。
「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影」,拜懺後,靜坐時感覺到身體如雲如影、若有若無的樣子。
「因是漸漸證得諸禪境界」,拜懺後罪若滅了,定的功德也發起來了,諸禪的境界都成就了。
「或復豁然」,就是忽然通達了。「解悟心生」,能夠明白佛法的智慧心生起來了,「善識法相」,通達法的相狀。「隨所聞經,即知義趣」,隨所聽聞的佛法,原來是聽不懂,現在聽懂了,即時能通達法義。
「因是法喜心生,心無憂悔」,因為能聽懂佛法了,對於佛法的歡喜心生起來了,心也無憂悔了。
「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在修懺悔的過程中,出現以上種種瑞相,應知道這就是破戒障道的罪過消滅的情況。
最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三云:「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巨海。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
能如法懺悔,就能滅犯戒的過失。犯了錯誤後,能夠認識並改正錯誤,也是值得讚嘆的,畢竟改過遷善,需要誠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