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與正念修習(二)

(續上期)


上次和大家談了「淺如實」和「如實」之區別,今天來讓我們開始進入經文,看看如何以正念修習的視覺來修習《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首先來讓我們看看《心經》的主角,佛陀當年好像我們教學課堂一般,結集了很多前來學習的學生,這時他特意為一位名叫舍利子的學生解說般若智慧。佛陀舉出一位修行者作為例子,她名為「觀自在菩薩」。大家留意,菩薩不是神也不是天使,菩薩是譯音,音指修習覺醒之道的慈悲者。所以你和我都可以是一位菩薩,當然菩薩也有大少之分,隨他們對智慧的深刻了解而有所不同。小見解是小菩薩,大見解是大菩薩,我想這位佛陀介紹的「觀自在菩薩」,必定是一位大大菩薩。

言歸正傳,佛陀說這位自在的覺醒修習者在實踐、到達深般若智慧時,他以此智慧觀察到組成「我」的五種基本元素都是空性的,因而超越了痛苦。

這一句話就是上一回談到智者的智慧在於見到一切現象的本來面目,而本來面目據智者所說就是離一切相,一受概念、語言、業力、習氣等等的影響。換另一套語言來說,這個本來面目稱為「空」,又或是「空性」。這個「空性」是權宜安立之名,你可以稱他為本我、大我、無、實相等等,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見」到這個空性。重點來了,本來面目不是用腦袋和文字來理解,你閱讀這篇文章所學到的空性,也是概念和文字,都是障礙,真正的本來面目需要你親歷其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何見到這個「空性」呢?佛教透過觀自在菩薩的經驗來教導我們,那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分別是色、受、想、行、識(色蘊指的是我們物質身體的部份;受蘊是指因外境而生起的一切感受;想蘊是我們的心攀緣外境所產生的心理現象;行蘊指的是我們行為、語言和意念的業力;識蘊就是我們的意識。)佛陀說觀自在菩薩是如何達到、見到般若智慧呢?她以正念如實觀照到這五項組成自己的根本元素都不是「我」。如何參透呢?佛法中常常提出一個例子,就是邀請你拆開一架四輪車,看看能不能找到車子本身,你會發現我們不過是找到了不同的零件和配件,拆開一架車子找不到車本身;又例如我拆開在這個身體,看看找不找到可以稱之為「我」的主體,我拆開了說這是我的色身、這是我的感受、這是我的思維、這是我的行業和這是我的意識,卻沒有任何一部份能夠宣這是我!

所以「五蘊皆空」又同時代表了「無我」,指的是任何一切因緣和合的東西,你拆開這個東西都找不到這個東西自己。用一行禪師的說法,那就是花是由一切非花的元素組合而成。你可以在花找到了一切非花的元素,例如太陽、空氣、水份,農夫、蜜蜂等等,卻找不到花的本身。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一條匙讓我們如實照見當下事物,看到他們的本來面目。或許你會問,這與我的生命有何關聯呢?正念修習的哲學中有一個前設,就是認為我們生活中理歷的煩惱,都是源於「我們所理解的世界」與「世界真實的面貌」有距離。這個距離越遠,我們的煩惱便越多;這個距離越到一個地部時,甚致被人理解成精神錯亂。其實我們身而為人或多或少已有一點精神錯亂,只是當集體都有一點錯亂時,看起來一切尚算正常而已。

今回先談到這裡,下期再來說「照見」這個字。

(待續)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8%81%bd%e6%ad%a5/" title="Posts by 聽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聽步</a>

香港梅村Wake Up Core 核心成員,自2011年起修習正念,曾於城大、中大及不同地方組織市區中的正念共修小組。於2017年底成立社區正念組織「一起靜」,致力推動青年靜心運動,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學習覺察與理解之道。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