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她,因一次危險經歷,思考平靜和生命的意義;她,管理超逾十億美元的資產,卻出家為尼──Emma Slade談這趟改變人生的旅程

Emma Slade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以前在多個地方(包括香港)從事銀行工作,管理超逾十億美元的資產,喜歡穿名牌套裝和高跟鞋──但三十多歲以後,她突然走到不丹的山區,修習佛法,找尋平靜和生命的意義。

這項突變源於她於1997年的一次危險經歷:當時她在印尼雅加達自己的酒店房間內遭到打劫,劫匪用槍指著她的頭部。後來她得以逃過大難,但就萌生追尋更重大人生意義的念頭。「那是很驚恐的經驗,但是也很有用。當時我伏在地上,一個我不認識的人用槍指著我,我的生命就在他手上。」當時Emma心想:這時候有甚麼對我是重要的呢?我學過的知識有甚麼是有用的呢?於是,這個難忘的經歷頓時成為她開始覺醒的時候。

後來Emma有機會奪門逃走。沒錯,她的肉體的確逃脫了危險,但是在以後的日子裏,她患上了創傷後遺症──她更將過去和現在混淆起來,坐在香港的辦公室內看著財務報表,卻仍能嗅到劫匪身體的氣味,聽到他的腳步聲。雖然她後來在英國治好了創傷後遺症,但是那只是表面上治好了,她真正需要的是更深入探索「人」是甚麼、有甚麼潛能。就這樣,她開始踏上尋找佛法之旅,來到不丹修行。

Slade走到喜馬拉雅山區,在不丹跟隨一位喇嘛修習佛法,經過嚴格艱苦的修行,在2014年受戒為比丘尼(法號Ani Pema Deki),並且成為至今唯一在不丹受戒的西方女性。她目前分別在英國和不丹兩地居住,管理名為「向不丹開放你的心靈」的慈善機構,以協助在不丹山區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該機構於去年獲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頒發獎項認許其貢獻。Slade最近出版了回憶錄《變得自由:從銀行業到不丹佛教的改變人生旅程》(Set Free: A Life-Changing Journey from Banking to Buddhism in Bhutan),在到香港推廣此書時曾與傳媒會面,談自己的新生命和快樂之道。

「最重要的是,明白到培育平靜的心靈是值得的。我們在生命中有很多不同的優先次序:想做這件事,想去那裏,想達致某個目標,想買某件東西,但你很少聽見有人會說:『我想肯定自己在這一生能培育出平靜的心靈。』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在各項事情中放得較為優先的。」她說。

有記者問她那跟著要怎樣做?怎樣才能培育平靜的心靈。她指出,要禪修和觀察自己的呼吸。不少人從跟大自然聯繫、對人或動物慈悲的過程中感到平靜。有些人會在創作時,例如繪畫,感到平靜。「毫無疑問,如果我們不能長期有一點平靜的感覺,最終會令精神和肉體受損。因此,即使你只是想保持身體健康,也值得嘗試令自己心情平靜。」就此看來,這個世代的確是越來越多人追尋人生意義。Slade深表同意,事實上有很多四、五十歲的人前來找她,表示在這大半生他們都做了傳統上社會認為是「正確」的事情:有事業,結了婚,有子女,有房屋和汽車,但晚上回到家裏,總是感到好像有點空虛,好像有甚麼未能滿足、未能實現。「那是因為他們明白到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多。這很好,這是覺醒的開始,不過還未夠,更重要的是積極前行,而不要耽溺於那種『沒有用』和『沒有意義』的感覺裏。」

在會面期間有人問她,現在經過修習,回憶起警方當初向她出示劫匪的照片時,有甚麼截然不同的感覺?她答道:「對於他、對於自己,以至整個狀況,我只是產生很強烈的慈悲心。這肯定燃點起我心裏的一些東西。當時我從不覺得自己是仁慈的人,我很精明,是知識分子,但不大有耐心或包容的態度。我想自己甚至不會欣賞仁慈的人──你只會聽說有人欣賞念哈佛大學或成為出色基金經理的人,仁慈?別說笑了。於是,在看到照片那一刻,我想我要往自己內在找尋,找出很人性化又強而有力的那部分。」

最後,Slade提到佛教的慈悲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向其他人、動物展現仁慈之心,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來建立穩定而清晰的思維。當我們選擇對某個人仁慈,而其實是不需要這樣做的,例如我們向眾生微笑、請他們搭順風車,或者說:「我很忙,但是可以給你五分鐘。」當你有意識地作這樣的選擇時,就是明白到你不需要這樣做,但你做了,你要對自己說:「做得好。」因為如果我們不認許這種做法,就可能會抗拒自己做過的事情,覺得:「我將一切給了其他人,卻沒有給自己甚麼。」然後就會感到混亂。正念令我們更為平靜,慈悲令我們更為快樂。「我相信慈悲的轉化力量,一直鼓勵大眾以協助其他人作為得到快樂的途徑。」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