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的莫高窟裏,有一幅「捨身飼虎」為題材的壁畫,是最著名的佛教本生故事之一,訴說釋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

「捨身飼虎」,又名「薩埵太子本生」,是最著名的佛教本生故事之一。本生故事,即釋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在漢傳佛教美術史上,「捨身飼虎」的故事也是藝術家筆下最喜歡的一個創作母題。在敦煌的莫高窟裏,一共有十五幅以「捨身飼虎」作為題材的壁畫,最早一幅見於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第254窟。(圖1)

北魏第254窟薩埵太子本生圖
北魏第254窟薩埵太子本生圖

此畫構圖複雜,而且久經歲月,色調變異,一般人未必能完全看懂。故事大意是釋迦牟尼的前世曾是大車國王的三太子摩訶薩埵,一日,他與兩名兄長出遊,入山狩獵,見到一隻母虎領著七隻幼虎,母虎骨瘦如柴,因飢餓之故,將吞食其子。薩埵太子見狀不忍,心生憐憫,為救虎命,決心以身飼虎。太子來到山澗,臥於餓虎身旁,豈料餓虎竟已無力啖食。太子復又回到崖上,不惜用竹木刺頸出血,並從崖上跳下。餓虎舔血後恢復體力,最後與眾幼虎一起吞噬太子。此時,兩位兄長不見三弟,四處追尋,最後竟見薩埵遺骸屍骨,大感悲痛,並急忙趕回皇宮報信。國王與王后聞訊趕赴山林,撫屍慟哭,遂收拾遺骨,最後起塔供養,以作悼念。

讀者能於以上壁畫看出此故事之來龍去脈嗎?除非本身對故事有所認識,否則並不容易。這是因為敦煌畫師在這裡採用了一種「異景同圖」(Synoptic narrative)的敘事手法,畫面並不按照故事順序展開,而是選取故事中的主要情節穿插組合而成。(圖2)

在這個故事裏,畫師選取了七個主要情節來繪製壁畫,它們分別為:

情節一:三名王子俯瞰山崖(驟見饑餓母虎)。

情節二與情節三時空重疊,連成一體:薩埵太子用竹木刺頸出血,並從崖上跳下。

情節四:餓虎吞食太子。

情節五:二兄收屍(太子已化為白骨)。

情節六:母后撫屍慟哭(這時太子又變回肉身,以突出母子骨肉之情)。

情節七:起塔供養。

整個畫面呈長方形,以眾虎吞食太子作為核心情節,置於畫面中央,其他情節則在四周拼湊,巧妙組合,深沉厚重的用色基調,配以青、綠、灰、白,烘托出悲壯肅穆、淒美動人之氣氛。壁畫雖已久經歲月,卻仍讓人感受當年畫師在洞窟內之苦心經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