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在我們的修行中,止和觀要並重──明海法師與你「無門關夜話」(十六)

續上期

坐禪又叫修止觀,止的意思是專注,觀的意思是觀察。由修止觀得到的結果就是定和慧,禪定和智慧。在我們的修行中,止和觀要並重,雙修才有可能獲得定和慧。古代大德也有教導,慧要有定來支持,沒有定的慧叫幹慧。定就像水一樣,是滋潤智慧的,所以觀也要以止為前提,就是我之前講的要靜下來。靜下來是個通俗的說法,所謂靜下來就是要專心、專注。這種專注的狀態不是一種緊張的狀態,而是很專一同時又很放鬆的狀態。通常我們專一於一件事時容易緊張,運動員在比賽場上很專注於比賽時也會緊張,在緊張的情形下就難以發揮出他的最佳水準。止的修行是要在專注的同時放鬆,只有真正地放鬆才可能有真正地專注。

在打坐時,心要有一個專注的對象。我們老和尚提倡,剛開始修的人可以以呼吸作為靜坐的對象。在你坐好以後,將注意力專注在鼻端。第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數出息,每一次出息時數一個數,從一數到十,然後回頭再數。你盡可能保證從一數到十不亂,中間也許有一些雜念插進來,你也不管它。只要你從一數到十不亂,那個雜念對你的影響就很有限。慢慢地你會做到從一數到十,沒有其他雜念,只有這個數。但是你數這個數的時候不要出聲念,可以在心裏默念,這是最起碼的專注的訓練。

清朝末年有個名人叫曾國藩,他是打敗了太平天國的清朝大臣。他的一生戎馬生涯,即使是每天打仗,還要堅持每天數息一百趟。一百趟的意思是,從一到十是一趟,這樣數一百趟。可見,他的定力是非常強的。因為打仗這件事情關乎身家性命,他能在間隙中每天堅持做這個功課,所以能建立那樣的功業。

如果你數息數到很熟悉,沒有雜念,覺得數息是多餘的,你也可以隨息。隨息就是呼吸從鼻子進去到腹部,讓你的心念隨著它從鼻端下去,到小腹再上來。實際上呼吸是到肺部、到不了腹部,我們說意念從鼻端到小腹是個甚麼概念呢?由於深呼吸,從鼻端到小腹這是神經的一種感覺,它能讓我們的呼吸變得深長。一般情況下,你的心越專注,你的呼吸便越深、越慢、越細、越勻稱。也就是說,當你的專注力提高的時候,人體需要的氧氣會減少,呼吸會變得慢、變得深。數息和隨息這兩個方法是最簡單的,也是提高專注力最有效的。

我知道有的同修喜歡念佛,在靜坐時心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出聲。這也可以作為一種修行止觀的方法。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講到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都要聚焦在這句佛號上,讓你的每一個心念都在這句佛號上。

大家要知道,我們的心念在生生滅滅的變化之中,一個念和一個念之間,間不容髮,非常緊密、深細。你念佛的這個念是很粗的,它難以覆蓋你全部的妄想,要淨念相繼,你必須要相續到你念佛的一念或者數息的一念非常密、非常細,細密得超過你心中本有的妄想之流。我們每個人心中有個妄想的河流,沒有停過,即使是睡眠中也在進行。這個妄想的河流一念跟著一念,非常綿密、非常快,我們現在修止觀,只有把我們的淨念修得也如此綿密、如此快,這個心念才能轉化。

當然在轉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在本有的妄想之流中發現一些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東西。平時你心裏念念相續了很多的念頭、情緒、看法、情結,當修止深入的時候,心就像被手術刀剖開了一樣,會冒出很多莫名其妙的念頭,會回憶起以前已經遺忘的事情,甚至也會在心中和那些想起來的事情相應而生起貪嗔痴的情緒,這個時候就看你能不能放下這些東西,不跟著它轉,讓你的淨念繼續相續。實際上古代祖師就有這樣提倡的,黃梅四祖寺的祖師道信禪師提倡由念佛禪而入,宋明以後提倡禪淨雙修的祖師裏也有提倡以念佛來修止觀。所以,只有用這樣的一個對象,或者是呼吸、或者是佛號將你的身心完全地專注在上面、放鬆在上面,你才有可能對自己進行一個深度的瞭解、觀察,獲得一種發現。這種瞭解、觀察和發現就是慧,智慧的力量。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