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開心,食咗佢!

上兩次提到,現代人除了通過「食」來解決基本生存需要外,還會以「食」為情感的假借,讓日常生活上碰到的種種存在不滿,找到缺口。 有不少人解決情緒的方式是:「唔開心,食咗佢!」

上次,我又以愛情為例指出,人類對自身存在的不安或不滿,不少是源於「自我」存在感覺的瓦解或不穩定。

但現代社會的其中一項特點,不正是個人主義抬頭、自我中心、強調個人自由與選擇嗎?現代人的「自我」存在感覺,又豈會那麼脆弱?不過,法國精神分析史學者Elisabeth Roudinesco便曾經在《為什麼是精神分析?》(Why Psychoanalysis?)一書中指出,現代人的一個特點是﹕在個體性(individuality)相當強烈的同時,主體性(subjectivity)也相當的脆弱。她指出,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人的確有自由選擇不同的身份(identity)。例如,你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服飾,來介定你自己是誰。你選擇MK Look,可能是希望自己成為草根潮人;你選擇LV,則可能希望通過非一般的消費力,証明自己的高貴。但這些表徵了不同身份的符號,是否一定能夠把一個人的長處與特點發揮得最好,並「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就真是天曉得。

記得筆者曾經有一段日子在某大專院校教授基礎課程,來上課都是些剛剛離開中學的年青人。年青人的特點是活潑佻皮,但自我感覺又尚在形成中,會作出不少大胆的探索,而流行文化正正提供了最重要的文化資源。記得班上有一位女生經常作gothic打扮,每次見她時她的眼睛總是兩團黑,最初讓人誤會那是一種遮掩熊貓眼的化妝術。有一次,不知是不是因為課堂太早,這位女生趕不及化妝,眼睛前的兩團黑雲消失了,我但覺眼前一亮。還我本色通常是最好的,也最能令人快樂,但如何能夠還我本色,卻不易。

所以現代社會最吊詭的地方是:我們彷彿很自我,很自由,有很多選擇,而身份亦好像消費品一樣,你彷彿可以在iphone與gphone之間,自由選擇你的「自我」。但身份不代表自我,沒有很強的心力、自覺以及自我察知能力(即佛教所謂的「正念」),人們只可能在身份與身份、潮流與潮流之間迷失。

中國哲學有一句話:「求其放心而已」。其中「放心」指的是「放失了的心」,而非「不用擔心」。其實,當你「唔開心,食咗佢!」,彷彿感到心裡很踏實時,心很可能已不知漂到那裡去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