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

對很多初佛學的朋友來說,可能都有一個疑問。學佛的目的旨在明心見性而已,為何每當瞻禮佛菩薩聖像,總是要跪拜呢?不是誠心就可以嗎?為什麼要有這些繁文縟節呢?

佛菩薩已是莊嚴具足,祂根本不需要眾生向祂作出任何禮拜。其實我們禮佛只是將自己的我執、貢高我慢的心態去除。佛教的儀軌不是什麼入鄉隨俗的繁文縟節,而是通過一舉手,一投足,去體現佛教的精神與教義。

正如《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可看成一套生活哲學。所以無論行、住、坐、臥,都有本身的儀軌。

所謂「禮」多人不怪。無論你是否佛弟子,都應該遵從禮節。

禮節本身是不受時空限制,不論古今中外,都是需要的。做人有一定的人格標準,若做人也做不好,怎樣去學佛甚至成佛呢?太虛大師曾說:「仰止於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佛法不是空談理論,而是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

怎樣才合乎做人的禮節?引用六祖慧能大師所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功德是建立於「內」和「外」兩方面,內心謙下、平衡,在外表自然流露出來,待人的禮節便存在了,所謂身心一如。

當我們感受到莊嚴的身體語言時,也是一種無聲說法。相信放逸與我慢的俗世習氣,就能在佛教的威儀薰陶下慢慢溶解。「合十」是比較為人熟識的佛教禮儀之一。合十又稱「合掌」,動作如下: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併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整個動作會帶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

我們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

除此之外,一個「合十」的動作,怎樣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呢?

佛菩薩已是萬福莊嚴。我們要反問自己,向佛菩薩禮拜時,無論是任何形式的禮拜,怎樣才算是「真」供養呢?怎樣才稱得上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呢?

佛菩薩既是每個佛弟子的學習對象,所以每當合十時,就要想要十種應有的德行。梵文「波羅蜜」(Paramita) 就含有這個意思。

根據《成唯識論》(卷九):「十勝行者:卽是十種波羅蜜多。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三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若每個佛弟子都朝着這十種德行於日常生活實踐,就是真供養,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作者簡介:

黃兆怡,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碩士、現職執業會計師、「居士林」義務導師。希望透過不同形式的工作坊:《百喻經》研讀、佛學基本法I, II, III及蓮花燈製作等,一同分享學佛的喜悅。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