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受菩薩戒 各有因緣

有位師兄知道我不敢受菩薩戒時,對我說:「你以為不去受戒,就可以犯戒嗎?」 促成我學佛差不多十年,今年終於去受菩薩戒;而我發覺每位參加者,各有因緣。

菩薩戒是成佛根本

有一位年輕師姐的動機十分單純:她覺得那件戒衣很「漂亮」,當她知道受了菩薩戒便可得到它,她就報名了;有些信眾因為知道受戒後,在法會上披了戒衣,可站在前面,像是身份的象徵;最常見的動力則是因其他小乘戒是盡形壽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後,其戒體、戒相、戒法、戒行應於一生受持,若命終後,其戒體、戒相、戒法、戒行即時消失。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大乘之戒,只有受法而無捨法。受戒之後的戒體、戒相、戒法、戒行是直到成佛而不失。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至於如《梵網經》中所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如果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因此要行菩薩道必須受菩薩戒,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是養育三世諸佛的搖籃。可能由於這是末法時代,大家對自己能夠成佛的信心不足,反而那不是去受菩薩戒最大的動力。

在 道場舉行的菩薩戒說明會,碰到多位師兄和師姐,見到面大家都很驚訝,相視一笑,原來大家同在道場多年,算是資深的義工,到這刻才知對方仍未受戒。我們這一 班信眾經過多年的修習,才敢鼓起勇氣,多踏出一步,因為總覺得菩薩戒的擔子很重──這正是聖嚴法師當初發心推出現代版菩薩戒的最大原因。他曾慨嘆:「不了解菩薩戒而不受戒,或者害怕破戒而不敢受戒的情形仍然存在。」所以他參考了漢傳及藏傳的菩薩戒內容,配合現代的社會人心,以三皈、四願、三聚、十善組成的菩薩戒,「乃是人人容易受持,人人應該受持的菩薩淨戒。」

菩薩戒的精神和意義

我就算決定了去受戒,最初只抱著去認識戒條及接受戒衣的心態,心中還因先前受戒的師兄告知受戒時要長跪而有點擔心。除了本來打算準備護膝外,在機場見到前來關懷我們的常禪法師,我立刻請教他有甚麼技巧可克服長跪的痛楚。他輕鬆地回覆:「就用禪修的方法,將注意力放在誦戒和觀想上,不要放在腳或身體的感受。」法師一言驚醒我這個還未能將禪修與生活深切連繫,妄想旁門左道的凡夫俗子,當下心生慚愧。

在那四天的菩薩戒之行,我才知道整個活動的重點在於「威儀 」和「懺悔」。除了法師們指導我們五百幾人多次排練儀軌和唱頌,受戒前都有很長的懺摩時段,很多位在此已涕泗縱橫,勞煩法師不斷傳遞紙巾。

另外,感恩現代科技,聖嚴法師如仍健在一般,在十多次開示的錄影中,苦口婆心地解釋戒會每一個程序,令我們明白了菩薩戒的精神和意義。印象最深刻的幾句叮嚀:「希望你們都學習到菩薩的威儀,留意自己行住坐卧,務求不必言說,便令人覺得你們可親、可信,從而對菩薩戒和佛法產生好感。……由於大家受了菩薩戒後,有機會遠離四魔和出離三界,你們無量生死以來累積的冤親債主,都不想你們捨他們而去。為了解冤釋結,我們會先替他們受幽冥戒,先送他們到彼岸,那就不會阻撓你們受戒,反而希望你們快些與他們會合。……菩薩戒的戒衣不是給大家去炫耀的,以為自己高人一等,反而,各位每次披上戒衣,要心生慚愧,問自己在菩薩道上做了多少,有幾多不足。」

到此我才掌握到〈搭衣偈〉的意思:

「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南無寶檀華菩薩摩訶薩。」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