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念佛這麼「不可思議」?

在華人社會,不論電視劇,還是現實的某些情境裏,偶然會聽到幾聲「阿彌陀佛」。太虛法師的〈中國人口頭上心頭上的「阿彌勒佛」〉所描述的情境更加生動、有趣。然而,他那年代所描繪多個的情境,在今日的香港社會,我們仍歷歷可「聞」。只要有人遭遇不幸的事情,就會從某處傳來幾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是何方神聖?口念「阿彌陀佛」到底有何用?這篇文章將會參考淨土宗經典及太虛法師的部分文章,與大家分享口念「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

《佛說阿彌陀經》裏,佛陀告訴弟子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位阿彌陀是佛,即是佛陀所成就的福德智慧,阿彌陀佛皆具足。釋迦佛於娑婆世界度化眾生,而阿彌陀佛則在西方極樂佛土接引眾生。按太虛法師的講解,極樂佛土乃是阿彌陀佛的依土,其極樂之意乃出於「其國眾生,無有眾苦」,這與娑婆世界的受苦眾生是相對。這個極樂淨土在佛陀的描述下,是一個非常華麗、莊嚴的修行國土。娑婆眾生均歷欲界三苦,《西方要決》亦提及「由此染界,遇五退緣」,可謂修行之路障礙重重,容易生起退轉之心。然而,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正是為了讓發心眾生能夠於安樂的環境,喜樂之、精進之、多聞之地修習佛法。故此,「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些都是釋迦佛親見,故告訴娑婆眾生淨土諸利,讓他們都能發願往生西方。

我們聞西方淨土之優,發願往生,那麼經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 是否每位發願眾生都能成就?根據《佛說阿彌陀經》,佛陀指出:「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果眾生能夠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連續七天,專注地身心口持念,臨終時即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現在面前。見諸聖,心多持善,便得阿彌陀佛慈悲引領生往西方淨土。筆者認為這是佛陀所說的真實言,亦是眾生發願生西,繼而終生實踐,最後生去所嚮往的境界,並非佛教迷信論說或者強迫眾生生何處之「宿命論」,而是眾生「愛欲」的自身牽引。不過,這種理論的背後又是如何呢?

根據太虛法師所講的〈念佛往生的原理〉,諸佛救濟眾生有五種不可思議力。太虛法師的解說清晰易見,如果我們按經典所說,勤力修習,持續地反覆實踐「七日一心不亂地念佛」。在娑婆世間做到「七天一心不亂」,是非常可貴,需要極佳之因緣才能做到。能達之者,命終生去阿彌陀佛所設之淨土,繼續精進,也不違因果法則。然而,生於娑婆的眾生,一生中總會遭遇不少的惡劣情形:如不利的環境、人生波折等逆緣,以致無法持續實踐經典所指出的方法。故此,就得依據超越平常的外力協助。太虛法師介紹五種不可思議力,分別為定力、通力、借識力、善法力及願力。前三種非一般六道眾生所能成就的,不過,太虛法師指出善法力及願力,乃是「人人可得到」。由於淨土是阿彌陀佛的發願莊嚴而成,其目的也是為了攝受十方信願的眾生,這是善法力,也是所謂的外力。我們要做的是發願往生,一直勤持五戒十善,善心念佛,終身用功,便成不可思議的誓願力。故此,念佛往生,也是人人可成,不單依仗外力,也是自身努力的成就。

然而,我們按《阿彌陀經》的做法,往生西方的理論是否按照我們所信奉的因果法則而運行?經中有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拔致。」根據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以簡單的解釋,佛光大辭典所釋:「菩薩則於入初地時諦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以住不退轉地。」眾生要修習至不退轉地,先證入初地,似乎非眾生人人可得。那麼,為何太虛法師說我們只要念佛、持善,便「人人可得(生西)」?甚至,「念佛一聲」也可以往生淨土?這些是否有違因果法則呢?

太虛法師所言非虛,而且「念佛一聲」也的確能生淨土!根據見介法師的〈彌陀法門的修行與特色——往生極樂淨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之分?〉,文中介紹《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三輩」及「九品」之說,指出淨土品位結合了三輩九品,得出三個階段:上輩、中輩、下輩,每輩再細分上、中、下三品。如此有「三輩九品」之分,往生豈非只有得無生忍之眾。《無量壽經》指出「下輩」是「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願生其國。其人臨終 夢見阿彌陀佛,亦得往生。」再《觀無量壽經》指出:「下生者」或「中生者」乃要經十二或六劫於「蓮花」內,經過諸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為己說法,才得蓮花滿開。至於「念佛一聲」便即生淨土或蓮花胎,我們發願生西,此大誓願與終生實踐乃應一致,而非如「雷聲大雨點小」般實踐,待命終前才一句「阿彌陀佛」。幸而,「念佛一聲」依據經典所說及因果法則,眾生生淨土之機會仍有的,乃是與阿彌陀佛結下善緣。命終前的根身狀態是否能夠注專、無貪之善念「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未必能夠即往淨土,而需要持續地持念、修習善法,方為上策。所以,「往生淨土」乃是發願與實踐結合的「外自力」並重的成就。

從太虛法師的有趣、清晰解釋彌陀淨土法門以及各經典的依據,淨土法門實非強調單向地借助外力的迷信理論,而是符合佛教的因果法則。淨土法門既是一門強調外力及自力的修行方法,那麼信願行是密不可分。若然我們能夠瞭解佛教每一種修持法門背後的原理,而非純粹盲目地人云亦云、人做我做,相信把佛教作為人生指導,將使我們得益匪淺,對於學佛者更是智慧與信願並行的修習。

延伸閱讀

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須發菩提心?

參考資料:

《佛說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西方要決》

太虛法師講,胡繼歐記:〈中國人口頭上心頭上的阿彌勒佛〉、〈念佛往生的原理〉

見介法師( 2017):〈彌陀法門的修行與特色─往生極樂淨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之分?〉,《香光莊嚴》,127期,頁77-83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