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一直以來,不少人對自己的身體知覺和感受相當麻木、遲鈍,聆聽不到內心的需要和渴望。到底我們要如何找到內心的需要?

初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朋友,大都會遇到相同的難處,就是覺得很難聆聽到內心的需要和渴望。為何尋找需要那麼困難?怎樣找到需要?便是此文想探討的。接下來的另一篇文章,便探討為何找到需要那麼重要?

為何尋找需要那麼困難?

我以自己為例,自小沒有人重視我的需要。時候,我只乖乖聽從大人的話,他們無限權威,主導我的選擇,他們說可以就可以,說不能就不能,哪有細心聆聽我真心想要甚麼?最初,我會表達,但沒人聽,然後我便不再表達,選擇放棄。久而久之,我麻木了,再也不知自己的真正需要了。跟我雷同的人,比比皆是,且聽聽身邊的人,特別是青少年,掛在他們嘴邊的,不外乎是「唔知呀!」、「是但啦!」、「無所謂!」、「你話喇!」、「你決定啦!」、「算數!」嗎?大家多相似!

我們的家庭、社會及文化,都鼓勵我們要看他人的需要為先,照顧自己的需要為後,否則便被視為是自私,我們因此容易輕視、忽視自己的需要。我們對自己內在的需要,很少細緻地察看、灌溉和經營。吊詭的是,如果我們不真正知道自己的需要,是沒辦法真正知道別人之需要的。

我們的教育,偏重思考邏輯的訓練,對情感、感受和身體知卻不重視。這十多年來,在帶領正念或非暴力溝通的工作坊之中,我發現不少人對自己的身體知覺和内心感受相當麻木、遲鈍、不敏感,難以感受。他們會以頭腦、思想去描述感受,而不能以身體去感受其感受,這會造成尋找內在需要的障礙,因為我們內在需要的訊息,是隱藏在我們身體感覺和內心感受之中。現代人對身體的不敏感、麻木,對感受的陌生,對感受和需要等詞彙的貧乏,都是令我們難以找尋需要的原因。

如何找到需要?

要找到內心的需要的確不容易,然而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我體驗到下列兩個方法很有效:

第一,翻譯「不喜歡」為「需要」(從思想層面探尋)。

我們去探索自己「不喜歡」的行為背後的需要。譬如「我不喜歡與控制欲強的人合作」。這時,可以想想:與控制欲強的人合作,我不喜歡甚麼呢?我會有甚麼損失或失去甚麼嗎?答案可能是,我沒有發揮的空間,沒有自主、自由,彈性,不能貢獻自己或不受尊重。這樣,我便知道原來我需要空間、貢獻、自主、自由、彈性和尊重。又例如,「我討厭與背後說人壞話的人共處」。我可以想想:與背後說人壞話的人共處我會失去甚麼?答案也許是,我會沒有安全感,我不敢對他坦誠,我會對他失去信任等等。這樣,我便看到了安全感、信任和坦誠是我的需要。如此,把不喜歡的事所帶來的可能「損失」,將之反轉,便能看到我們內心的需要。此方法能幫助我們迅速從情緒反應中跳出來。

第二,從身體感覺和內心感受中探尋。

x

有這樣的一個比喻:感受是花香,需要是花朵。感受是引導我們尋找需要的途徑和信息。我們嗅到花香,便能沿著香味去探尋到花朵一我們的需要。我們越對自己的感受清晰/敏感,越能深度地連結自己的身體,越能感受身體的感覺和內心的感受,我們便越容易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

經驗告訴我,培育對身體的敏感度和豐富自己的感受詞彙,能幫助我們感受得更清晰、更細緻。正念修習──身體掃描、深度放鬆、覺察呼吸和正念伸展運動等等,都是幫助我們對身體感覺更敏銳的工具。我們越有豐富的情緒感受詞彙、越能將之命名,便越能在身體中細膩、清晰地感受,我們也更越能聆聽到我們內心的需要。當我們越敏銳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時,我們也就越能聆聽到他人的真正需要了。

下文將進一步探討為何找到需要那麼重要?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