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十供養中的塗與果:洗刷身心 知因識果

編按:「十供養」是十種供養諸佛菩薩的供品,象徵善信發菩提心,為祈請佛菩薩降壇演法獻上至誠之意。《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共分十卷,每卷開頭均會按照供品名稱來唱頌,如卷二的「花奉獻……」、卷三的「燈晃耀……」、卷七的「天廚供……」等。十種供品,各有其不同的功德與象徵意義。

佛門網承蒙香港觀宗寺允許,得以轉載「十供養」系列文章,讓讀者深入了解箇中涵意。繼「花」、「燈」之後,今天闡述「塗」與「果」。

身心清淨 遠離煩惱(十供養之四──塗)

十供中的塗,是用香油、香膏、香花水、香木水作供養,代表以香水去除塵垢,以智慧去除煩惱。我們獻香水是為了淨化內心不良的習性,如貪心、憤怒、嫉妒、傲慢等,當自身習性改善,外界周圍的環境也變得清淨而圓滿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令自己及周圍的人事物精神一點,也會於身上或空氣中噴上香水,使環境空氣清新,也有利於人際關係。人畢竟是人,會對一切體味、汗味、不好的氣味敬而遠之。

佛教很多供養的儀式,都與社會的生活文化有著密切關係,例如密宗常用的「八供」(飲水、浴水、花、香、燈、塗、食/果、樂),可追溯至古老印度的說法,認為「八供」原本是古印度迎請國王、聖人的禮儀。在酷熱的天氣中,國王、聖人遠道而來,一定很口渴,迎接之時,首先獻上飲料讓國王解渴;其次獻上洗足水,讓國王洗去路上所沾染的塵埃;接著獻上鮮花,表示歡迎。在迎請國王前往招待處的路上,要點燃薰香;進入室內時,要點燈照明。國王就座之後,獻上香膏讓國王塗身,去除勞累,接著供養食物。國王用餐時,還要表演歌舞音樂,讓國王歡喜。在南傳佛教中,流行在重要日子,如佛誕、父母或自己的生日當天,以香花水浴佛,也以香花水為僧侶及長輩洗手、洗腳,祈求懺悔,代表以香水清淨身上塵垢,以恭敬心、慚愧心向三寶及長輩懺悔過去罪墇,清淨身心、清淨煩惱。

十供養之塗
十供養之塗
十供養之果
十供養之果

因心果覺 早證佛道(十供養之五──果)

從前,有一個農夫在田裏耕種。一天,眼看時間已接近正午了,有一個僧人迷了路,又累又餓,朝著他的田地走來,向農夫乞食。農夫說:「師父,沒問題!只是要請您等一會兒,因為我的家人還沒有把我的午餐送來,我想應該快要送來了。」兩人又等了好一會兒,但過了許久,飯菜仍未送來,僧人便說:「沒有飯菜不打緊,能不能向施主您要點水,漱個口?」這時,農人忽然想起甚麼似的,解開了衣帶,從中拿出一顆訶梨勒果及一文錢,供養給僧人。

數年後,農夫壽終,雖然他只供養一點水果,但是因他對僧人的真誠恭敬的供養心,使他投生為國王的兒子。可見供養不在於多寡,在供養背後的心,佛菩薩是聖人,不會因為你買個生果供養他,心裏歡喜了就幫你忙,一定依因果而行,除非你是懂得以懺悔、恭敬、真誠的心作供養,這樣的供養才會起作用。

在佛寺或在家佛壇中供養水果很普遍,更認為吃了供佛的水果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十供養中果供養是代表結果。佛教最重視因果法則,萬事萬法不離因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細微至一言一行一念,都有因有果。所以看到鮮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觀照自己的舉心動念,希望有善果,就必定在舉心動念間含藏善因善意。

佛教徒希望達到最高的果是甚麼呢?就是成就佛果,即是能夠「自己得到覺悟,並且亦令他人覺悟,而這種覺悟是圓滿的,沒有缺點的覺悟」,智慧、慈悲都是最圓滿的。為了提醒自己要達到這個圓滿的佛果,所以佛教徒常把水果供在佛案。這個水果並不是送給佛菩薩吃,以換取世間報酬的。

供佛的真實利益,在於以布施減少我們貪瞋痴的煩惱執著,但為了易於教導眾生,所以才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醒我們、引導我們。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方法內裏的密意,卻一味執著於外表的形相,甚至因而產生更多的煩惱執著,其實是辜負了我們學佛的初心,豈不是辜負了佛陀苦心的教導嗎?

感謝香港觀宗寺惠允轉載

香港觀宗寺網址
香港觀宗寺Facebook專頁

延伸閱讀:
何須爭上頭炷香?十供養之首──香

十供養中的花與燈:云何處世如花?云何點燃自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