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自我的價值--百喻人間之十九

圖:毅仁

原典

昔有貧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錢,心中大喜躍,即便數之。 數未能周,金主忽至,盡還奪錢。 其人當時悔不急去,懊惱之情,甚為極苦。遇佛法者,亦復如是。 雖得值遇三寶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業,忽爾命終,墮三惡道。 如彼愚人,還為其主奪錢而去。--《百喻經》卷一第九十「地得金錢喻」 (CBETA: T04, no. 0209, p0556b28-c04)

《百喻經》中說到一個窮人,偶爾在路上拾得一袋金錢,心中大喜,隨即一一點數起來。 但沒數完,失主忽然回來尋找,把錢全都取回去。 這人後悔當時沒有立即離去,使他非常懊惱及痛苦。身為三寶弟子,值遇上佛法的人也是這樣,有因緣遇見了三寶福田,然而沒把握精勤方便修行善業的話,有朝一日忽然命終了,未及成為有價值的人,便墮入於三惡道中。

經典中記載佛陀成道後,四天王欲以金缽、銀缽等七寶缽供養,皆被佛陀推卻,後來以石缽供養,得到佛陀接受,可見價值不一定以貴重為準則。人的價值亦然,高貴的出身及背景或許令生活條件優越,但並不一定就會活得有價值。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優波離是奴隸出身,後來成為持戒第一且得到僧團的尊重,佛滅後成為律藏的結集人,可見佛法的平等及個人的內在條件的重要。

優波離,又稱為優婆離,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持律第一之比丘。第一次結集時,他誦出了律藏。優波離出身在首陀羅族的賤族,即是奴隸階層。生為首陀羅的種族,在古印度是被社會歧視的一群。優波離從小就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當優波離長大以後,父母想讓他學一項手藝,以備將來生活,於是送他去學做一個剃頭匠。他天性虛心和服從,學習很快及成為手藝很好的理髮匠,加上心地純良,本性忠實,獲得於淨飯王的宮中為釋迦族的王理髮的機會。他既細心又認真,有一年佛陀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城,手藝極佳的優波離自然是為佛陀理髮的人選,自卑的出身令他對於為佛陀大覺聖者理髮感到恐懼及緊張。經母親鼓勵,陪伴到佛陀處為佛陀剃髮,據說在短短的理髮時間中,優波離一心專注敬慎,在聽聞佛陀簡單教導的當下,逐步由初禪、二禪、三禪,證到四禪的境界。佛陀平等教化,為他授具足戒,並先於其他王子出家。「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釋姓。」這是佛陀在法制上規定的精神,由優波離的出家而實現佛陀的理想。

優波離出家後精進的跟隨佛陀修道,並很快開悟成為教團的上首,因其個性拘謹,日常生活上最注重行住坐臥的威儀,佛陀所制定的戒條,他都能一一遵守,從不毀犯,被大家一致推舉為持戒第一!亦因他持戒清淨,得到僧團的尊重。優波離能明辨是非及主持公道,各處的諍事,每次佛陀都是命他前往調解,是一位善於息諍的和平長老。優波離同時亦關心法制、男女和老病的問題,尤其最關心的是破僧與和僧的問題。優波離尊者是「真持律者」,不僅能持戒,也能懂得戒律的開遮持犯。

佛陀滅度後,為了保存佛陀的教法,迦葉尊者領導了五百位羅漢,結集了佛陀所說的教法,形成了三藏。其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被大眾公推上座,誦出了律藏部分。尊者對於佛陀制戒的因緣及當時的人、事、時、地都詳細的誦出,共誦了八十次才將律藏結集完畢,也就是後來的《八十誦律》。這八十誦律對於保護佛教教法的純淨性和完整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被認為是佛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

優波離尊者的出身雖然卑微,但他通過自己的精進修行和一絲不拘的內涵,在僧團中擁有崇高地位,成為了佛教教法的守護者之一。從優波離尊者他的故事和成就,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是基於個人的涵養,與其出身及背景沒直接關係,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榜樣,精進修善成為有德有價值的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