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與在家人的關係、僧和俗的關係,不要當法師是你的「朋友」--明海法師開示「佛教的規矩」(一)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晚上好!我們這次上元節吉祥法會晚上學習的題目是「佛教的規矩」。其實說佛教的規矩是現代語言,在佛法裏面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以此來概括學佛的人要落實的規矩之多、之細。

學習佛法一定要落實到具體的言行,落實到生活習慣的改變和建立。我先講一個細節,就是你們到這裏聽課的時間一定要掌握好。我們是七點半開始,最晚你要在七點二十五,甚至更早到達這裏,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準時開始。

我觀察,在生活、工作中,不同的人時間觀念差別很大。有的人參加一個會,很不在意精確的時間,不注意提前幾分鐘到,這都是不好的習慣。這種習慣好像很小,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一旦你在時間這個問題上養成這種習慣,你的人生就會被它塑造、改造了。比如說,未來你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總是會晚於機會出現的時間。就像你去趕公交車,往往在你到達之前幾分鐘,公交車開走了。同樣,你要學佛,乃至於最後修行證道,都會是這樣,總是時間趕不對。所以我們內部開會的時候,我會跟遲到的師父說,如果你時常遲到,未來的後果就是佛前腳剛走你後腳來了。趕不對呀,你就晚了幾分鐘。這真的不是開玩笑,它一定會有這樣一個因緣果報的關係。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要重視規矩,重視威儀,重視這些細節。一個學佛的人,你要把自己的很多習慣重新按照佛法的要求做一個改造,做一個刷新。在守時這個細節上,大家一定要養成好的習慣,寧可你等別人,不要讓別人等你。否則,你會欠很多人的。

今天首先跟大家講一個題目,就是出家人與在家人的關係——僧和俗的關係。

昨天有介紹,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共同構成佛教教團的四眾弟子,四眾弟子一起學習、修行、實踐佛法,但是責任、分工不一樣。住持教法的責任主要在僧團,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理論方面,佛教的術語叫「教正法」;第二個是修行、體驗、實證方面,佛學的術語叫「證正法」。僧團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住持正法。所以,在家居士從出家師父那裏可以得到關於佛法的開示和指導;同時,在家居士也有責任通過出錢、出力來護持佛教,護持僧團,令正法久住。因此,出家僧團跟在家居士之間不可避免地一定會有交集,會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要遵循我們所受的戒——在家人受五戒,或者八關齋戒,還有的受在家菩薩戒;那麼出家人呢,有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

現今時代,由於社會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那麼社會的觀念、價值觀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導致出家人在嚴持比丘戒、比丘尼戒,嚴持出家的別解脫戒方面,所遇到的挑戰和困難遠遠多於過去。今天的聽眾主要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從在家居士的角度跟大家指出來,如果你們跟出家人建立了某種溝通、聯繫,有以下幾種情況,不符合佛陀的要求,需要避免。出家師父今晚暫且不論,對出家師父的要求,我們會在內部學習戒律、開會時去討論。

首先,在家居士不要把出家師父當成一個類似於其他世俗朋友的特殊朋友。他是師父,不是朋友。當成朋友的心態下,會有一系列的行為顯現出來。也許你到柏林寺,首先就會去找你這位「朋友」,其實你到柏林寺參加活動,首先應該去客堂,而不是去找你的「朋友」。或者你到客堂去:「我要參加法會,我想掛單。」知客師沒有安排合你意的房間,這時候你就給你的「朋友」打電話了:「某某師啊,哎呀你看我⋯⋯你快來幫我⋯⋯」這搞得跟社會上有點一樣,我覺得有點庸俗。

你們何不表現出一種古風呢?雖然我認識柏林寺的住持,但是彷彿不認識他一樣,去客堂掛單,安排我住哪兒就住哪兒。看看我的運氣,隨順我跟這個寺院的緣分。《弘一大師年譜》裏面記載,大師曾經去戒場求戒,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他也沒有顯山露水,就自己掛單,跟新戒擠在一起住。他一個在家世俗的學生去看他,大吃一驚。這麼了不得的人物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我講的古風。這是第一種,在家居士跟師父之間,不要形成一種很庸俗的關係。

(待續)

延伸閱讀

戒律的藝術────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二十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