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喜見新出家有感

四月份筆者尋訪了恩師慧瑩法師任教十年的青山佛教學校,順道參訪了學校附近的圓明寺;回來之後,把圓明寺的照片給一些師兄看,大家都覺得圓明寺建造得很清淨莊嚴。一些未去過圓明寺的師兄,便請筆者帶他們去參訪圓明寺。於是,筆者和八位師兄相約,在五月一日上午九點半於西鐵屯門站集合,一同前往圓明寺,適意伉儷及惠珍,則自行前往。

當我們未走近圓明寺山門,在遠處已聽到鐘鼓齊鳴,筆者以為圓明寺開法會。我們來到大雄寶殿,才知道正在舉行剃度儀式。圓明寺的師兄,看見我們到來,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入大殿觀禮。我們一行十二人,除潔珍之外,全部都是第一次出席剃度儀式,因此大家都以歡喜隨喜之心,進入大殿觀禮。在大殿中,我們見到,整個大殿坐滿緇素四眾,一同見證兩位仁者——定忠沙彌、定恕沙彌尼,於暢懷老法師座下剃度出家。由於暢懷老法師年事已高,剃度儀式由寬濟法師主持,教授師為定培法師。整個剃度儀式莊嚴而隆重,非常殊勝,筆者無意之中有緣參加這稀有難得的剃度儀式,心中的喜悅,難以筆墨形容,剃度儀式令筆者感動到熱 淚盈眶。為了看得清楚,整個儀式,筆者幾乎全程站立,目不轉睛,生怕看漏某 一細節。每當看到真正發心出家的仁者,筆者心底都會由衷地為他們高興,因為出家不是等閒小事,「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律典中列舉了十事為大丈夫相──堅守志節、持戒、耐寒、耐熱、忍飢、忍渴、抵受風雨、一食、忍惡言、忍毒蟲。

真正的出家人立志把自己的身心奉獻三寶,奉獻眾生,立志修行,立志修戒定慧,立志斷煩惱,了生死,即使遇到災難,遇到逆境,遇到痛苦,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志節,不會後悔,不會退心,不會變節。出了家就要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佛世時的出家人,要托鉢乞食,要忍受寒熱、風雨,日中只能一食,而且過午不食,乞不到食物時,就要忍受飢渴。他們多在山林樹下修行,要忍受蚊蟲毒蛇侵害,還要忍受惡言,即使被人冤枉、毀謗、侮辱,也不可以同人吵架。出家人做到以上十事,才稱為大丈夫。

大將可以為國為民帶領士兵上前線衝鋒陷陣,而宰相肚內可撐船,非常大量,能夠運籌帷幄,為國家做種種大事。大將和宰相雖很有本事,但並不能做到大丈夫十事,他們的能耐、氣魄和犧牲精神,根本比不上出家人,出家人的精進和志氣,遠遠超過大將和宰相。

出家人剃除鬚髮,表示一種破釜沉舟的精神,也表示一種極肯決的心志。真正的出家,是要辭親割愛,捨離父母兄弟姐妹,捨棄金銀財帛及一切世俗享受,專心精進勇猛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把自己的身心奉獻給一切眾生。所以,真正的出家人,很值得大眾對他們恭敬尊重讚嘆!看著兩位仁者能夠成為沙彌、沙彌尼,筆者十分羨慕,激動的心情,難以言喻。出家人那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僧團生活,能脫離世務而專注修行,難能可貴!

筆者自小就很佩服那些嚴守戒律、精研佛法,並加以弘揚的真正出家人,尤其佩服弘一大師。大師本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子,是有名的藝術家,他卻能夠捨棄五欲享受,發心出家修行,並且持戒清淨,實屬難得。他出家時發誓,一定要做一個清淨的比丘,做一個無愧於心的比丘。他遵守佛陀所說的「以戒為師」之教導,不但自己嚴守戒律,也時常勉勵僧眾嚴守戒律。

筆者記得,在《阿含經》,很多經文都提到出家修行的好處,其中《中阿含.迦絺那經》說:「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修諸梵行。我寧可捨小財物,及多財物;捨小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娑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迦絺那尊者說:居家生活,被塵世俗務所纏縛,被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等親屬牽引著,生起種種煩惱障礙,令人非常勞累;只有出家學道,才能把眷屬的障礙和煩惱的障礙消除,這樣就能「發露廣大」,因為出家的範圍很廣大。在家人好像被鎖住一樣,難以盡有生之年精進修習梵行。所以,我寧願捨棄所有財物,離開所有眷屬,披上袈裟,剃度出家學道。

「至信」是表明迦絺那尊者對於佛法僧三寶以及淨戒,有很真誠、很堅固的信心,他相信佛已經圓滿一切功德,佛所證的真理,是教弟子修行的方法,依法修行,便可得究竟徹底的解脫。他也相信阿羅漢或菩薩僧有大功德,是大眾的模範,也是大眾的導師;佛所設立的戒律,能令弟子轉凡成聖,轉惡為善,轉染成淨,因此他決心捨家去學道。

何謂學道?學道是學解脫,學清淨,學遠離煩惱,學證涅槃;要學道,就要遠離一切障礙。捨棄束縛自己的家庭眷屬而出家學道,就是「無家學道」,這是最好的學道條件,比在家學道更為優勝。

出家學道,要把整個身心奉獻給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亦要捨棄一切財物及一切眷屬,就算是父母兒女最親的眷屬,都不再當作是自己的眷屬,而應當作是一般普通的社會大眾,這樣才能去除執著心,體悟世間無常、無我的真諦,由無我而做到無私,不再執著有我,也不執著有我所,知道世間沒有東西屬於我所有, 親屬不是我所有,財物也不是我所有,一切都是無我無我所,就會無所執著,無所依戀,無所罣礙,從而發起大悲心和菩提心利濟眾生,期望達到行菩薩道究竟成佛的目的。這就是「出家學道,發露廣大」的意義。

《長阿含.大本經》也說:「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生,無所侵擾,虛心靜默,唯道是務。」

一般世俗人,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非常散亂,隨時都會生起煩惱,生起貪瞋痴。出了家就要調伏自己的心意,不許妄想紛飛,不許心猿意馬,不許隨便起貪瞋痴煩惱。「調」即調順,就像馴獸師調順降伏野象野馬那樣來降伏自己散亂的心,降伏自己的煩惱。只有這樣,才可以「永離塵垢」,永遠離開煩惱障礙。出家人還要有慈悲心來培養教育眾生,作眾生的福田,利益眾生,絕不侵擾損害 眾生;亦要「虛心靜默」,尤其是新出家,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甚麼都不懂,需要別人的指導,所以要虛心向那些長老或年長的出家人學習,才會有進步;否則就會貢高我慢。

靜默不只是口沉默寡言,而是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寂定,很安定,很安詳,這是出家人的本色。出家人無欲無求,「唯道是務」,只是專一地修戒修定修慧,發出離心,出離煩惱,出離三界,向道、向解脫、向涅槃,這是出家人唯一的工作。

《雜阿含.272 經》亦說:「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鉢,家家乞食,如被禁咒。所以然者,為求勝義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究竟苦邊故。諸善男子!汝不為王賊所使,非負債人,不為恐怖,不為失命而出家,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陀教誡當時的比丘:出家人要「卑下活命」,要剃除鬚髮,持鉢依著次序去俗家乞食,好像被人念了禁咒,咒到傻了一樣,犧牲一切世俗的享受,過著簡樸的生活。出家人這樣做,是為了求勝義、求涅槃、求解脫的緣故,亦為了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盡苦邊際。真正的出家人,不是因為被國王所逼害而出家,也不是 因為犯了法而出家,不是為了避債而出家,不是為了避免恐怖的事情而出家,不是為了保存性命而出家,不是為了情愛失意而出家,而是為了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出家。

《雜阿含.973 經》,經中有一婆羅門問阿難:「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瞿曇」是釋迦佛的姓,釋迦是族名。婆羅門問阿難為何跟隨佛陀出家,阿難簡單地回答:「為斷貪欲、瞋恚、愚痴。」

貪欲、瞋恚、愚痴是三毒,也是根本煩惱,若精進修行,斷除了三毒,斷除了一切煩惱,就可以破無明,了生死,得解脫。所以,真正的出家,純粹是為了斷除貪瞋痴,為了普利眾生。

出家持戒修行,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逃避現實。如果有人因為事業失敗,情場失意,為了逃避現實而出家,他的動機就不正確;若動機不純正,即使出了家,可能煩惱更多。出家的意義是積極的,出家人要精進於修梵行,精進於修戒定慧,精進於向解脫,精進於向寂滅。這種大精進,在家居士很難做到。

在大雄寶殿上,筆者靜靜地觀看著兩位仁者的剃度儀式,儀式結束,大眾離去的時候,筆者想起一首出家的偈語: 「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誓度一切人。」真正的出家人,為了堅守志節,毀形剃除頭髮,立志離開自己的 親屬,把自己的身心奉獻三寶,奉獻一切眾生,出家修行,弘揚聖道,發大誓願度化一切眾生。由此可見,他們的出家志願是多麼高潔,多麼殊勝!筆者衷心祝願兩位新出家的仁者早日達成他們的殊勝使命!

編按:原文《喜見新出家》刊於2018年第3季《妙華會訊》,佛門網獲得妙華佛學會授權轉載。標題為編者所加。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