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聖之間──《三時繫念佛事》(五)

儀文所展現的終極他界思想

這個部分論及所謂的「終極他界」,為了將主題更具體的闡述,在此有必要說明「終極」的定義。終極關懷的概念是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來的,但終極關懷之意卻存在於一切文化系統中。張岱年先生曾把古今中外關於終極關懷的思想劃分為三種類型:1) 歸依上帝的終極關懷;2) 返歸本原的終極關懷;3) 發揚人生之道的終極關懷。

中國佛教所提倡之覺悟,是「悟自心為佛心,見本性為法性」那種返本還元的終極,即是屬於第二種的終極關懷。《三時繫念佛事》建立在西方極樂淨土之上,所倡導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正正就是回應這一類的終極關懷,故在本文之中,這個「唯心淨土」被筆者形容為「終極他界」。

其實,在整個《三時繫念佛事》儀文之中,不僅展示了一個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極樂國土,中峰明本更將禪宗「即心即佛」的思想與《維摩詰所說經》的「唯心淨土」思想互相呼應,並且融入整個儀文之中,重點提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至於「唯心淨土」的大意是﹕淨土由心識所變,存於眾生心內。依唯識之理,淨土為佛,凡夫各各心之所變。若就如來所變之土而言,如來心無漏,故土亦無漏;若就凡夫所變之土而言,凡夫心未得無漏,故土為有漏;又所觀之佛亦為自心變現之相,心外不能見佛之真相。故佛、淨土皆非心外之法,皆唯心所變。

另外,天台宗基於《摩訶止觀》之說,而謂一念心具足十界三千性相,佛界乃至地獄界之依止皆本具於此一念心中,故淨土非存在於心外。此與唯識所言相分變似之理,意旨不同。唯心淨土思想的闡揚與流傳,是佛教淨土觀念在中國發生轉型的重大標誌。所謂唯心淨土,是指心為一切的根源,淨土是心的顯現,是唯心所變,淨土實存在於眾生心中。又禪宗以《維摩經》之心淨土淨說為根據,謂直了心性,即心即佛,自心明白之處,即是淨土,故稱「唯心淨土,己心彌陀」。

在本篇論文之中,「唯心淨土」被標為《三時繫念佛事》所展示的終極他界思想。一方面是因為在「悟自心為佛心,見本性為法性」的中國禪宗佛性思想影響之下,能覺悟自心為佛心,彰顯本來清淨的自性,即為禪宗所言的「即心即佛」境界。另一方面,儀文開示的內容,以「唯心淨土」的信仰為另一主軸,巧妙地將遠在「過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與人世間的眾生縮至零距離。

在《三時繫念佛事》中,第一時佛事所開示的內容,便是直接指向「唯心淨土」及「自性彌陀」的。文中提到﹕「心心即佛,醍醐酥酪,咸自乳生。佛佛惟心,釵釧瓶盤,盡從金出,十萬億程,東西不隔。」 當中的「心心即佛」,即是禪宗所指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它們的沒有差別在於「心」,這個「心」即是心性、自性、佛性、真如、本體,這種心(心性)是人人都本來具有的,而且是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三時繫念佛事》所引用的﹕「教中道,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又如六祖慧能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故眾生本有如來清淨的自性,只是在迷之時,這個自性沒有顯露出來,而在悟之時則能清清楚楚地體現清淨之自性。再者,當中的「十萬億程,東西不隔」,指向在「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在修行者的面前,一語道出唯心淨土的思想,這就是中峰明本所說的「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