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兵荒馬亂中的譯經大師——真諦

前文說了鳩摩羅什的故事,他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另外三人則是真諦、玄奘、不空。從漢傳佛教歷史的角度來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弘揚是與佛經翻譯事業分不開的。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作為外來宗教、異域文化,佛教要進入漢地中原,首先必須解決的是語言障礙的問題,佛經必須讓信徒讀懂看懂,佛法才得以順利弘揚。因此,佛教各類典籍急需翻譯人才,而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在中國出現了大量譯經精英,而稱得上大師的,便有以上四人。今天我們來說說真諦法師,他是鳩摩羅什以後、玄奘以前二百餘年間貢獻最大的譯師。

真諦(公元499-569年)是西印度優禪尼國人,他自幼天資聰敏,年少時曾遊歷許多國家,參訪名師,博覽群籍,學通內外,尤其精通大乘佛教。他以弘揚佛法為本懷,其後從天竺乘船南渡,來到扶南國(今柬埔寨一带)講經說法。梁武帝大同年間(公元535-546年),真諦受梁武帝的邀請,攜帶大量梵文經典來到中原,準備開展佛經翻譯事業。

眾所周知,梁武帝蕭衍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的人物,他在位四十八年,為六朝統治時間最長的帝王,因為他篤信佛教,被後世稱譽為「中國的阿育王」。在佛教史上,梁代是南朝佛教最鼎盛的時代,梁武帝以佛法治國,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國內廣建佛寺,大弘佛法。他一生中四次出家,晚年更嚮往恬淡的出世生活,捨下榮華富貴,以身作則,平日自奉儉樸,葛布粗衣,日中一食,不聽音樂,不吃酒肉,嚴守佛門戒律。

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真諦已年近五十,他從扶南國到達南海郡(今廣東省南部),隨即北上,沿途停留,歷時二載,最後抵達京都建業(今南京)。梁武帝親自接見,對真諦恭敬禮待,竭誠供養。真諦得到賞識與信任,欣然接受委任,希望在這裏弘揚佛法,並開展譯經事業,可是不久卻發生了「侯景之亂」,真諦的譯經大願受到挫折。

公元548年,梁武帝被將領侯景以武力劫持,困於台城,一年後駕崩。這場浩劫將原有二十八萬餘戶人口的繁華京都,轉瞬化為一片廢墟,都城陷入兵荒馬亂,梁朝從此由盛轉衰。

真諦眼見自己無所作為,遂離開都城,在那段動盪不安的年月裏,他輾轉游化於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居無定所,卻仍堅持翻譯佛經和宣說佛法。真諦前後在中國逗留了二十三年,期間遭逢兵亂,曾因思念故土而三次啟程,希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印度,卻始終未能如願。他於顛沛流離中仍能翻譯出經論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這個數目僅次於玄奘。但與鳩摩羅什和玄奘相比,他所成就的一切,既沒有國家支援的譯場,也沒有譯經事業應具備的龐大組織,再加上他自己多年來處於漂泊流離的生涯中,在這樣異常惡劣的環境下仍能實踐抱負,創造出如此驚人的成績,不得不令人讚歎。

真諦在中國的命運多桀,經歷坎坷,可說是從印度來華的翻譯家之中最不幸的一人,他雖浪跡天涯,仍能堅持譯經,努力不懈,《續高僧傳》說,真諦定力很大,不可估量。他所翻譯的《攝大乘論》等學說,成為南北朝到唐朝此段期間中國佛教思想變遷、佛教轉盛的橋樑,最後形成了中國佛教的重要義學派別,影響深遠。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