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六祖惠能的思想,一千三百多年來,仍在潛移默化地推動著世界精神文明的發展⋯⋯

「在禪宗史中,慧能是獨步的。他的教訓確實是革命性的。雖然他被描繪做一個未受教育的農家子,住在遠離唐代文化中心的嶺南地區,他卻是精神上的偉大教師,並且開啟了佛學的一個新領域,推翻了在他之前的一切傳統。」

這是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對六祖慧能的評價。

慧能和神秀的故事,大家都該耳熟能詳。一天,五祖弘忍大師有意考查准繼承人的悟性高低,特別要求弟子各做一偈,於是,神秀就在廊上壁間寫下這首著名詩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是五祖弘忍門下高徒,才華出眾,深受其他弟子敬佩。五祖看到神秀的詩偈,便叫寺內眾僧勤加誦念,好讓此偈能廣泛流傳。惠能聽聞此偈,心裏卻有別的想法,他不識字,便請人幫忙在牆上書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門人驚訝不已,互相談論惠能這個人和他的偈誦。神秀將人的「身」、「心」分別比作「菩提樹」與「明鏡台」。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以致給塵垢(外在煩惱)所污染,如要想保持心靈清淨,就必須勤加拂拭,抹走塵埃,那即是說我們修行時必須通過堅韌不屈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成佛。

慧能的直覺並不是這樣,他認為神秀此偈未見本性,對他來說,人的「身」、「心」都不是真實的,所謂緣起性空,從來都沒有甚麼菩提樹,也沒有甚麼明鏡台,身心就如幻影,所以那些干擾我們身心的所謂煩惱,根本從來也不存在。慧能這首偈子,把禪學漫長的修行過程,轉化為當下的一念頓悟,說人的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無染無塵,不生不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五祖弘忍大師一見,明心見性,不用多說了,他恐防有人傷害惠能,於是乘夜為他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授,囑其廣度有情,將心法流傳後世。

六祖惠能以「見性成佛」為旨,提倡「不立文字、直指其心」,弘揚「頓悟」法門,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達摩祖師的偈頌有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偈中所講的「一花五葉」,其後被視為預言讖語,惠能不傳衣缽給單一個人,而是廣傳佛法,使得佛法大盛,造成往後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個法脈,讓禪宗佛理得以在後世弘揚,枝葉繁茂,開花結果,不僅遍佈中國大江南北,而且還遠播至日本、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最後傳播歐美等世界各地。

鈴木大拙極度推崇六祖慧能,正是這個原因。六祖惠能的思想,一千三百多年來,仍在潛移默化地推動著世界精神文明的發展。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