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當一些可能不那麼「好」或不那麼「壞」的情況出現時,有甚麼我們需要汲取以培養自利利他的喜悅?
答:這個問題似乎直接涉及佛教傳統中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或「四共加行」。這個問題似乎與「四無量心」中的第三個「隨喜」或四共加行有關。我們實踐「喜無量心」的原因之一,確實是為了超越我們與他人接觸時那獨斷和虛妄的邊界,或至少喚醒或教導我們應該如此。事實證明,這些虛妄的邊界,是帶給我們不快樂的重要來源。
除此之外,各種形式的狀況,都是由於自己和他人之間產生了比較,例如:社會上的比較,是每個人心中的一件大事情。也許你會發現許多人事實上默默地忍受著痛苦,都是來自社會上的比較。我們真實地相信了自己與他人是分離的;我們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以及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保護自己這個渺小的存在,以確保生存。
這種心態確實是非常原始意識的一部分。讓我們說一下「意識」,它可能同時是相當先進以及不是那麼先進。這種脈動肯定屬於一種並不太了解實際情況的意識或大腦的原始部分。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喜無量心」的修持非常有力量,因為它確實有助於我們放下自我執取,以及「我」總是只關注自己的幸福,而不擔心自己對世界的福祉和角色,以及通常我們傾向於體驗從自我中心過於強烈的情緒。
這些情緒的其中之一是驕傲。當我們認為我們實現了某些目標,或者我們擁有其他人可能沒有的東西,或者我們可能只是比其他人多了少許。驕傲自豪也許來自一種喜悅和幸福感,事實上是非常虛假的幸福感,在它之下有著不確定性、神秘性,也許是羞恥。
然後當我們做這種「喜無量心」的修持時,事實上,它便會把我們的注意力,由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向,轉向關注他人的幸福、榮耀或成就,然後培養出真正的快樂。以同樣的方式為自己開心,並思維一下我們所擁有美好的事物。這樣可以令致我們不會過於自我中心,並且學會擴充注意力,超越這個「小我」,從而體驗到別人的良善、榮耀及豐盛。
我們繼續改變自己的想法,然後轉過頭來,或許不久將來,便不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然後我們或許便會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更多喜悅。這是非常有力量的修持,強烈推薦給大家,當我們有時間,便修持「四無量心」或「四共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