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
首先,我們思維要盡力將遍空有情安置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寶佛陀果位,為了這個緣故,所以來[此]聽聞甚深正法,並且會如法實修,如此這般生起清淨的發心來聞法。
我們由於往昔累積了廣大的福德資糧,加上曾經發清淨願,再加上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的大悲加持,讓我們獲得這個極為難得的大寶人身。
在這暇滿人身的基礎之上,我們能夠值遇本來難以值遇的佛法,能夠見到本來難以見到的上師善知識,認識到善惡取捨的要點,因此我們有很大的善緣。
在這個時候,因為我們每人都希望快樂,因此快樂的因是善業,我們都應該要如理成辦;我們每人都不希望有痛苦,因此要盡力斷除痛苦的因,亦即是惡業,要如理精進地止惡行善,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假若我們並沒有如理觀察自己的話,即使在修學佛法上我們是如何艱苦、精進,最終也會變得無意義、無利益和白白浪費了。
為甚麼?那是因為從無始輪迴直到現在,我們都一直受到煩惱牽引,並且已經變得十分熟習煩惱,因此迷失其中。有些時候,即使內心想著去行善,結果卻變成惡業,煩惱對我們有如此大的危險。
譬如我們因為對佛法有信心的緣故,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會供養上師或道場,恭敬承侍他們。
雖然供養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假如供養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如理觀察的話,這種供養是否清淨便成疑問了。雖然我們起初的時候,的確有供養的發心,但是我們一邊供養的同時,或可能希望借著供養,讓自己獲得大施主的名聲、或者大功德主的地位;而我們在供養之後,或生起自己比其他功德主格外不同的我慢、驕傲,甚或輕視、蔑視、批評其他的功德主。
在最初供養的時候,如果我們的發心、動機要是建基於一顆清淨的布施心,也能夠以菩提心攝持,對於大功德主的名譽、地位、特權、權利等沒有希冀,當中並沒有任何貪執、執著,用歡喜心去供養的話,這麼便能夠圓滿廣大功德資糧,也能夠淨化很多惡業、罪障。
能夠做到這樣子的話,便需要有深信因果的基礎,深信供養會有很大的福報。在供養之後,即使沒有人恭敬、讚歎都不會感到失望、灰心。因為深信因果,自然便會相信供養的福報最終會在自己身上成熟。其他人的說話不要緊,亦無法障礙自己行善,從而專一、專注在行持這項善業上。
有些時候我們作供養,別人之後便會對自己講很多動聽的說話,但是供養後的數天或一周,這些讚美的說話便消失了,沒有留下來,並且已經產生變化。接著自己便心想供養的時候,別人還會好言相向,但現在話也不多,因此便覺得不快,甚至會對供養感到後悔。假若是這樣的話,對我們的修行便有很大的危險了。
有甚麼危險?就是假若對之前所作的供養感到後悔的話,覺得自己辛苦賺錢供養,但是別人沒有好好對待自己,自己不應該供養、供養是不對的等,如此這般去想的話,之前供養的福德便會沒有了。
有些人在供養後會拍照廣為宣傳、在網上發佈,跟時下人喜歡將事情放到網上四處傳揚一樣。有些人很喜歡於某大法會上向上師獻供或獻曼達時,一大早便找來人幫忙拍照、錄影,要求攝影師在自己獻供的一刻拍攝,然後將照片發佈,要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做了很大的供養。
或許我們希望其他人會讚歎和欣賞自己是大功德主,覺得自己的供養是非常好等,但是據說如果將善業廣為宣傳的話,是會削弱我們的福德的。
我們一方面做善業,另一方面又削減善業,那不是很愚蠢嗎?我們為了要累積福德、資糧所以要獻供,但是同時另一方面卻要將獻供廣為宣揚,令到資糧被削弱,這樣子主要是因為大家不明白道理、不知道實情。
不單只是獻供這一方面,無論我們行持何種善業,假若能夠盡力低調的話,那麼便能夠增長善業和其力用,並且不會帶來有障礙。尤其是當自己獻供的時候,能夠思惟遍虛空一切有情這菩提心來做發心,獻供後能迴向給遍虛空一切有情,並且對於此善行的因果、業報完全沒有任何貪執,據說按著這樣子去做的話,是會有極大的福德的。
我們不該對自己所行持的善行,抱有希望得到回報的想法。即我們不該想著現在完成了供養,希望別人給予自己好的回報,也不該期盼自己將來有更好的福報,會有更廣大財富、受用。根據佛法,我們要不希冀回報、果報,才會有最廣大的福德。
譬如在世間當中有一些聰明人最初只有很少本錢,但是因為聰明、懂得運用頭腦做生意的緣故,結果能夠賺大錢,之後對社會貢獻良多。例如在香港有一尊很大的觀音菩薩像,施主來自內地,初到香港時身無分文,最初只做一些膠花買賣,但是後來生意越做越大,結果賺了很多錢,最後還捐建了這尊宏偉的觀音像。
同樣地,只要我們發心與行持都是清淨的話,即使沒有任何實質的供養,如只有一朵花,但借著這個善巧方便,也能夠積習廣大的資糧。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可能開設了工廠,有很大盤生意,每間工廠都聘有幾千名工人。最後父母將所有產業交給他們的子女,但是子女接手後,卻想著每營運多一間工廠,便意味著要養活多一批工人,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為了節省支出,他們便索性關閉工廠,完全沒有想到工人之後的生計會有多困難。這群子女接著卻拿著這一大筆錢賭博,結果幾年之間,便由十分富裕變為身無分文。
同樣地,有些人辛勞賺了大量錢,本可用作為圓滿資糧的一個大好機會,但是由於其發心不正確、不如法,為了短暫得到大功德主的名譽,或為了得到別人的讚歎而去供養,供養後一旦有人對自己不恭敬時,便會對供養感到後悔。這樣做的話,即使供養了大量金錢,最後都只會變成滋生我慢與驕傲的因。
下一節,我們會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
(待續)
本次開示為堪布仁波切格桑尼瑪因應弟子的請求,於2020 年10月6日透過網絡直播講授。
延伸閱讀
微笑也是一種布施
能夠直接切中弟子的過失的指導,是上師調伏弟子心相續而給予最殊勝的竅訣--佛法開示:「調伏自心的重要和方法」(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