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詞碑】之「阿育王」

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但均圍繞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要點。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蹟。(圖:網上圖片)
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但均圍繞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要點。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蹟。(圖:網上圖片)

在佛教發展的歷史上,阿育王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阿育王是誰?你可把他比擬為中國的秦始皇,因為他把四分五裂的古印度國統一起來;你也可以說他代表了一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因為他前半生殺人無數,後半生卻皈依佛教,推行仁政,禁絕殺生。然而,很多學者都指出,對於佛教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為何如此重要?因為他是把佛教從印度帶向世界的關鍵人物。沒有了他,佛教有可能早已從印度次大陸中湮滅殆盡了。如Anuradha Seneviratna在King Aśoka and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一書中所指出,「He(阿育王)helped promote the metamorphosis of Buddhism into a world religion that spread peacefully across the face of Asia.」

阿育王的英文是King Aśoka(或Ashoka),這是從梵語音譯而來。他誕生於約兩千三百年前的古印度,那是中國的東周末、西漢初時期。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Mauryan Dynasty)的第三代國王,他的祖父與父親為他打下了統一大業的根基,國家版圖日漸擴大,但統治並不穩定,國內四處不時仍有叛亂發生,到了阿育王,憑著他的雄心壯志,驍勇善戰,最後把整個南亞次大陸,東臨阿薩姆西界,南至邁索爾,西抵興都庫什山,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除了南端外,全都都給吞併成了他的領土,讓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基本統一的帝國王朝。

但是,如此輝煌的成就與風光背後,卻充斥著一段又一段血腥暴力的殘酷歷史。阿育王凶狠嗜殺的作風,早於他還未登基為王時已現端倪,西元前273年,他的父王病重,阿育王為了爭奪王位,傳說他先後殺死了九十九個兄弟,排除了一切反對勢力,最後才能登上寶座,穩握王權。而成了皇帝以後,為了鞏固政權,據說他竟設立「人間地域」,以種種讓人慘不忍睹的酷刑去殘害異己。他又四處征討,發動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西元前261年的羯陵伽之戰。這次戰爭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統一印度的大業,卻也造成了十萬人被殺的人間慘劇。殺人如麻的暴君阿育王,看到屍骨成山、血流成河的場面,埋藏於心坎深處的佛性竟一時給喚醒了。

經此一戰,阿育王開始接觸佛學,他多番與高僧詳談,思考國家與人民的命運,乃至生而為人之真正意義。此時,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已有三百多年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已廣泛傳布到印度次大陸的普羅大眾,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等其他宗教相比,佛教仍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曾傳播至印度以外的地區。阿育王看著自己沾滿鮮血的雙手,有感過去所作的種種惡業,弄得這人間生靈塗炭,慘如地獄,心裏懊悔不堪,最後他獲得感召,決心皈依佛門,改善歸正,成為他自己人生以至印度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阿育王皈依佛教的結果,使他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統治政策,由昔日的冷面暴君變成了一位溫和慈善的君主。他宣布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同時把佛教定為國教,又將他的詔令和佛教的正法精神刻在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石柱法敕(見上圖)。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向佛教僧團捐贈大量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塔,經過他的大力提倡,佛教終於從一個民間組織發展成為印度最大的宗教。

阿育王還大力向鄰國推廣佛教,他派遣使節前往各地傳道弘法,包括斯里蘭卡、中亞、敘利亞、埃及、希臘、利比亞、以及泰國、緬甸等東南亞之地區,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阿育王還把佛教宣揚到中國,自西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便落地生根、蓬勃發展。經此提倡,佛教遂發展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