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詞碑】之「我」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人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象,所謂「我」者,實際上並無「我」之存在,那僅是由「五蘊和合」所成之身,假名為「我」而已。 (圖:網上圖片)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人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象,所謂「我」者,實際上並無「我」之存在,那僅是由「五蘊和合」所成之身,假名為「我」而已。 (圖:網上圖片)

前文提到佛教的「無我」觀,那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也是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或哲學思想的特殊學說,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一套思想體系。友人某閱畢拙文,提出疑問:假若沒有「我」的存在,那由誰來修行,誰去承受業力因果,誰去轉世投胎?

這確實是個難題,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每個人都希望認識自己,找出真我,但究竟「我」是甚麼?「我」為何生於這個世界?「我」是從何而來,死後又往哪裏去?歸根究底,「我」存在的意義是甚麼?我有「靈魂」嗎?

「靈魂」的概念是世界各地所有宗教的核心內容。西方基督教相信人具有永生不滅的「靈魂」。「靈魂」的英文叫soul,原意指「呼吸」,它是人的一切思想、情感、行為的主宰。人之靈魂,依其生前行為,死後將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而進入永生;生前作惡多端者,將受公義之審判與刑罰。基督教認為「靈魂」不朽,不會隨肉體死亡。末日降臨時,上帝會對靈魂進行審判,分成天國與地獄兩個去處。

東方的印度教同樣相信永恆不滅的「靈魂」。「靈魂」的概念,在他們的術語中叫Ātman,那是梵文,巴利文叫Attā,原意同樣指「呼吸」,現在一般譯作「自我」、「真我」或「靈魂」。在印度教裏,Ātman是常存不滅、絕對永恆的一種精神實體,也是印度教思想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印度教信奉一位至高無上的神,祂是創造世間一切萬物的梵天(Brahman),亦是世界唯一的真實主體。宇宙始於梵、生於梵、住於梵、壞於梵、歸於梵、滅於梵,梵天就是一切。印度教徒尋求解脫的途徑,便是「與神合一」,達至「梵我一如」,也就是自我的靈魂(Ātman)與「至上靈魂」(Paramatman)神祕契合的至高境界。

如何看待「我」或「靈魂」這個命題,佛教卻有截然不同的立場。佛教否定人有不滅的靈魂,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人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象,所謂「我」者,實際上並無「我」之存在,那僅是由「五蘊和合」所成之身,假名為「我」而已。「蘊」有積聚之意,「五蘊」包含屬於物質的色蘊,和屬於精神範疇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狹義來說,「五蘊和合」是指人的精神和物質身體互相依存而成為一和合體,假稱為「人」或「我」。

「五蘊」的一個特徵,就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是苦;因為無常,所以無我。舉個例子說,一粒種子能發芽長大,以致生成一棵樹苗,需要陽光、水份與空氣等助緣促成,乃至最終枯萎老死。同樣,眾生亦憑藉業力牽引、精神與肉體的和合,才會日漸成長,成為一具不停變動的生命載體,乃至最終緣散而老死。

既是因緣而生,無常而變動,所以雖然在感官上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意識功能,讓我們覺得有屬於「我」的精神活動和物質身體,但仔細察看每個細微的起心動念,便會發覺所有精神活動和物質身體都是在此起彼滅,遷流變動,而「我」本身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屬於「我」這個概念的種種因緣條件。

凡夫因為無明,執著於一個假我之身,因而生起幻覺,以為有「我」的存在。從佛的角度看,根本就沒有一個獨立自存、不變不滅,並能作主的「我」。只是眾生因為不覺知這「無我」的實相,而於緣生緣滅、變化無常的事物上生起依戀、愛執,形成了「有我」的觀念。既然在無常變遷的事物上生起了這些邪見和執著,一切煩惱痛苦定必隨之而來。

佛陀所參透的無我觀,目的是向世人解說緣起無我的生命,把「我」分析成五蘊,世人必須先洞悉五蘊無我的真如實況,才能出離痛苦,尋得解脫之道。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