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選讀──《四十二章經》(一)

作者簡介:

鄭運蘭(Louisa Cheng),修畢香港大學佛學碩士、漢文佛典證書、建築及測量系深造文憑。持英國倫敦大學財務管理碩士、經濟學學士及清華大學法學士學位。自2005年起,於工餘時兼任義務佛學班導師至今。自2013年起為「香港佛教」月刊撰寫「佛學常識」專欄,希望能將正信的佛教,與大眾分享。

不少人聽聞過《四十二章經》的名字,是由於小說《鹿鼎記》。《四十二章經》是中國最早翻譯成漢文的佛教經典。江北刻經處將此經與《佛遺教經》及《八大人覺經》合冊為《佛遺教三經》。這三部佛經代表正法時代,釋尊的根本教法,勸令眾生覺悟修行,解脫煩惱。

四十二章即是四十二段的語錄,是從具備佛教綱要性質的諸經,例如《法句經》、《阿含經》中所抄出,更能扼要地顯出佛教的根本學說。在了解《四十二章經》經文內容之前,今期先介紹這部經的一些背景資料。


現存譯本

《四十二章經》之版本有十數種,現存的三個較具代表性的大藏經版本為:

《高麗藏》的古本,[1] 用北宋初蜀版。初蜀版採用唐以來所公認的一切經,故是現存最早及較合乎原文的版本;

《宋藏》的宋真宗註本;[2]

宋守遂注本,[3]是最晚出現的版本,但較為流通。

《四十二章經》歷來引起很多爭議;其中包括認為此經是中國本土杜撰、譯者是誰、譯經的年代等。


懸論(一)──疑偽經?

懷疑這經是偽經的,主要基於三方面:一、來源不明;二、此經文為意譯,與後世直譯不同;三、此經形式與其他經典不同,經中沒有緣起分,也沒提及發起因緣及誰人啓請。

太虛大師曾辨釋這些疑惑。[4]第一點關於來源的疑惑,太虛大師認為是「泥於名相之言」。佛教初傳入中國,尚未昌盛,何來精密的佛教史記載來源呢?

第二點關於意譯的疑惑,佛經本有意譯、直譯兩種。這經是首次漢譯,可能由西域法師口授經義,用意譯筆錄,但風格仍是東漢儒家文法。雖與後世直譯不同,但並不表示它不是從異域傳入的佛經。

第三點關於形式的疑惑:此經是佛教初傳,從各部經論中輯錄出佛法要點,分段摘譯。是傳譯之權宜方便,也更容易令一般人掌握佛法要意。有別於後期傳入的一整部佛經的形式。


懸論(二)──譯經的年代?

另一個對這經的懸論是關於它的譯出年代。一般認為這經是後漢(東漢)孝明皇帝(58-75年)時傳入中國。近代學者梁啓超先生,指此經文辭優美、具大乘教理,同時並無收入經錄中,故認為是較後期三國、兩晉時的著作。[5]

與太虛大師持同樣看法,當時的學者如胡適、湯用彤等,並不贊同梁先生的觀點。

我們從何得知這經是第一部傳入中國漢譯佛經呢?可參考最早提及《四十二章經》的文獻,即《四十二章經序》[6](未詳作者) 及《牟子理惑論》[7],均敘述漢明帝遣使求法的事。

《牟子理惑論 》作者託名蒼梧太守牟子博,寫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 但其著出年代也眾說紛紜,伯希和 (Paul Pelliot) 考證此論為公元二世紀末之著作。後世宋明帝(439年―472年),敕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時,用此論來引證《四十二章經》是佛法初傳的第一部經。[8]

雖然《四十二章經序》及《牟子理惑論》的年代有爭議,也有說牟子只是引用經序的內容;但從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上疏中,曾引用「浮屠不三宿桑下」及「天神遣佛以好女」等字句,與《四十二章經》第二章及第二十四章內容相似。可以推算《四十二章經》是早於這時期。

西晉惠帝時(290-306年)的支敏度,也有記錄「孝明皇帝四十二章」之說。故部份學者相信,《四十二章經》不會是如梁任公所說,屬三國、兩晉之作。

至於指這經滲入大乘教理,如守遂注本中第二章的「無念無作」、「非修非證」、及第十一章的「無住、無修、無證」等禪宗思想,並不見於高麗藏古本內,相信是後世有人杜撰加入。

這經的譯者是誰?為何小說將這經與皇室扯上關係?下期續談。


[1] 大正, 第十七冊,No. 784,《四十二章經》

[2] 大正, 第三十九冊 No. 1794,《註四十二章經》,p517-p522

[3] 卍新纂續藏經,第三十七冊, No. 669,《四十二章經註》

[4] 太虛大師,《四十二章經講錄》

[5] 梁啓超,《四十二章經辯偽》

[6] 釋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序》: 「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卷第六,大正,第五十五冊,No. 2145,p0042c18-c28

[7] 收錄於釋僧祐撰《弘明集》:「寫佛經四十二章。 ,卷一,大正, 第五十二冊, No. 2102,p0005a03

[8] 釋僧祐撰,《出三藏記集》:「漢明之時像法初傳故也。」,雜錄卷第十二,大正,第五十五冊, No. 2145,p0083a01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