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經選讀──《佛遺教經》(二)

(續上回)


經文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佛陀首先告誡出家眾要守戒。在佛陀入滅後,以戒為師,依持淨戒修行人,將戒律比喻為黑暗中的明燈,窮人得到財寶般珍貴,並苦口婆心一再強調,戒律等同佛陀親身教導,目的是安撫弟子面對將來在修學上的徬徨,及強調戒律的重要。

波羅提木叉(梵文 Pratimokṣa),又譯作般羅底木叉、喇底木叉。意思是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解脫、無等、學最勝等。是佛陀為出家眾制定的規定,或稱學處。為什麽「戒」又稱為「波羅提木叉」呢? 此經也有解釋,因為「戒是解脫之本」。就算未能受持所有戒條, 但能多持一條戒,則相應得多一分清淨、解脫,所以又名「別別解脫」。

如何才能持戒清淨呢? 佛陀接著指示戒律行儀,希望出家眾遵循正業、正語、正命,安住於律儀的生活。清淨如法修行,應遠離某些行為,以免增添過失,產生煩惱。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如法的經濟生活,出家眾應遠離以下的世俗事務:

一.不得參與買賣,安置田宅。不是說禁止出家人日常生活上的任何買賣,而是不應參與謀利的商販貿易,背後的精神是避免引起貪求利益的心。

二.不得畜養人民,奴婢、畜生,避免因安逸的生活而產生慢心;

三.不得種植、斬砍樹木、開墾掘地。這些都不符合出家人的威儀,有損環境。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不許出家人用邪心邪術求利,替人調製藥物、占卜、看相、觀天象、歷數等五事,有違出家人清淨修行的生活 。

持戒清淨,必須要身、口、意三業清淨。經中指出身、口、意三處波羅提木叉: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是身處波羅提木叉。「節身」是節約身體及六根向外攀緣,對治他求的放逸。「時食」是飲食上的節約,對治內心的貪得無厭。外內都做到少欲知足的生活。亦不得參與世俗事務,或為世俗人傳達訊息,目的是遮止是非。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是口處波羅提木叉,即避免邪語。不得作咒術、仙丹等,惱亂眾生的邪語,或巴結權貴。「媟慢」是輕侮、不莊重的行為,亦應遮止。目的是避免弟子增加傲慢心,或避免破壞僧團的和諧。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是意處波羅提木叉。恆常保持直心、正念,以解脫為目標。不得在大眾前,隱藏自己的過失,或刻意炫耀及突顯自己,來蠱惑他人。對於信眾供養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要知足及適量,不應蓄聚。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以上只是略舉比丘應受持的各項戒相。「戒相」是持戒表現之相狀差别。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等。最後,總結持戒功德。持戒的功能在防非止惡,是趣向解脫的根本。因為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得出世間的智慧。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佛陀從五方面勸告比丘修持淨戒,及重申持戒的利益:一,戒體不失;二,不要缺戒犯戒;三,戒能生善法;四,沒有淨戒,則不能修善;五,所謂三界無安,最安穩是出離生死輪迴。依持淨戒才能達至這目標。

(下期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