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經選讀──《佛說八大人覺經》 (三)

(續上期)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上文談到第二覺知,曾指出苦惱的根源,是由貪欲而起。這段再次提醒我們,要當心過度貪求五欲的禍害。即使是在家人,也要避免沾染貪淫嗜酒、聲色犬馬的惡習。

「三衣[1]瓦缽法器[2]」,是出家人最基本的六種資身之物。以此為喻,代表出家人,身披袈裟及持瓦缽法器,安住於粗衣淡食的生活,知足守道。

雖然一般人未必能發心出家,但即使身在家,心中也可以有出世的精神。以道德高尚、嚴守戒律的出家人為榜樣,涉塵俗而不染,在俗而不同於俗,在塵而不染於塵。


「第八覺知 :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第八項是鼓勵佛弟子要有下化眾心的菩提心。菩薩體悟了生死的苦惱,除了精勤修行,令自己智慧具足外,還要具備體恤眾生心的大悲心,及普濟眾生的菩提心。以種種善巧方便,希望眾生也可出離生死輪迴的苦海。畢竟大樂是指涅槃寂靜、常樂我淨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大樂。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彰顯大乘佛法「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悲願。是指菩薩不惜用自己時間精力,以救度眾生為己任,不憚勞苦。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這段總結諸佛菩薩所覺悟的八項道理。若佛弟子依此精進修行當中的慈悲及智慧,猶如乘坐法身船,渡過生死煩惱的苦海,達到圓滿的寂靜彼岸。

菩薩就算己身已度,但因為不捨眾生的慈悲心,還願倒駕慈航,重來人間。利用自己由此得度的八種方便,來教化眾生依此修行。教導他們覺悟世間如幻、生命無常,令他們發出離心,勤求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繼而令他們明白生死輪迴之因,在於五欲過患,使他們捨棄五欲,專心修行佛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最後是結成誦念功德。佛弟子誦此八事,誦念經文時,隨文入觀,思惟其義。佛教著重「信解行證」,能覺察及實踐經中自覺覺他的智慧,最終能斷生死苦,滅無量罪,趣覺而證常住樂。


總結

在這經中,佛陀很有次序地為我們開示修行次第。前四覺先說覺世、自覺的道理。從初覺世間無常,正修四念住;第二覺貪愛為苦,及第三覺心追求無厭足,均是指出流轉生死之苦因,是世人的迷惑邪見。

第四覺教導我們以精進度懈怠,第五覺教導我們以智慧度愚癡,屬於自利利他的二利行。修行菩薩道,要先作積極淨化自身的自利準備,為將來普濟利他打穩基礎 。

由第五覺起至第八覺,由自利救已身解脫,提昇至度眾生離苦的大乘心。第六覺的平等怨親而施慈,第七覺的涉塵俗而不染,第八覺的代受苦而普濟; 均是佛教的正行正見。佛陀的本懷,是希望眾生同證菩提。修行菩薩道,要利己而同時兼利他人,止歇一切惡念,實踐種種善事。

此經可說是佛法的結晶,精簡概括了佛法的修行次第,並鼓勵佛弟子勤修智慧。同時,不但要具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還要有菩提心,趣向更高的目標,進趣菩提,速登正覺。

(完)


[1] 「三衣」分別是:一、僧伽梨:大衣,又名雜碎衣,或九條衣 ,於托缽化緣時穿著。 二、鬱多羅僧:大衣,又名七條衣,或入眾衣。於布薩、講經、禮誦時穿著。三、安陀會:三衣中最小的作務衣 ,以五條壞色布料裁製,於日常工作、就寢穿著。

[2] 「瓦缽」是僧人托缽化緣受食時的應量器; 「法器」是淨水瓶。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