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法與藝術如何和合──問僧徹法師華嚴字母怎樣提升智慧

華嚴字母唱的是梵音,用漢字註音,總共有四十二個字母。
華嚴字母唱的是梵音,用漢字註音,總共有四十二個字母。

衍空與僧徹等逾十位法師與進念二十面體今年底再度合作推出生命劇場《華嚴經》,這次是「3.0 普賢行願品」,重點說身口意之行業,眾法師們唱誦「華嚴字母」是演出音樂的焦點。然而,這些字母為什麼重要?

***

什麼是「華嚴字母」?

【現代藝術重視觀眾的參與,演員在台上跟觀眾對話,這是互動的其中一種方式。這篇文章不止是僧徹法師與作者對話後,作者經大腦消化的作品,也請你這位讀者在文中找一個角色──】

漢譯《華嚴經》有四十卷、六十卷及八十卷三種版本,但不論哪一版本,在每卷結束時,都會有〈華嚴字母贊〉以及所唱的梵音,這些梵音被稱為「華嚴字母」,全經總共有四十二個字母,每卷末唱三個,輪著唱。

這些字母是陀羅尼,亦即咒語,又稱為真言。四十二字母可分成三類:單音字、雙音字及三音字。舉例說,在進念二十面體首次演出《華嚴經》時,法師們只唱了一個單音字母,即「一合」。據參與演出的僧徹法師說,那年由於第一次跟演員合作,考慮到是越簡單越好,於是只選唱了一個單音字母「阿」;到了第二次合作(即《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參與唱誦的法師人數多了,於是三類字母都各選唱了一個,即「一合」、「二合」,和「三合」都唱了(單音字據「一合」的音聲來唱,雙音字按「二合」,而三音字則唱「三合」),那次唱的是「阿」﹙單音字﹚、「瑟吒」﹙雙音字﹚,及「曷羅多」﹙三音字﹚三個字母。(參附圖)

首次演出《華嚴經》時,僧徹法師等只唱了一個單音字母「阿」,即「一合」。(參圖,右起第一行)
首次演出《華嚴經》時,僧徹法師等只唱了一個單音字母「阿」,即「一合」。(參圖,右起第一行)
在《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中,僧徹法師等唱了三個華嚴字母,即單音字「阿」(一合)、雙音字「瑟吒」(二合)和三音字「曷羅多」(三合)。(參圖,右起第二、三行為「瑟吒」)
在《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中,僧徹法師等唱了三個華嚴字母,即單音字「阿」(一合)、雙音字「瑟吒」(二合)和三音字「曷羅多」(三合)。(參圖,右起第二、三行為「瑟吒」)
在《華嚴經》每卷末都有〈華嚴字母贊〉及用梵音唱的 華嚴字母,每卷末唱三個 。(參圖,右起第一至三行為三音字「曷羅多」)
在《華嚴經》每卷末都有〈華嚴字母贊〉及用梵音唱的 華嚴字母,每卷末唱三個 。(參圖,右起第一至三行為三音字「曷羅多」)

「阿」、「瑟吒」,與「曷羅多」等的發音,都是按照梵音用漢字註音。僧徹法師生於佛教家庭,九歲已學佛。他說自己在十七歲出家時已跟隨剃度師松泉上人學習華嚴字母,每年的華嚴法會都會唱誦本經。

《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了這四十二字母之所以得以傳播,緣起於善財童子向通曉世間技能的眾藝童子求學,眾藝童子教授了他這個音聲法門,藉這四十二字陀羅尼,提升世間有情的智慧。

僧徹法師的師父泉法師來自南京棲霞寺。據悉,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華嚴字母」的唱誦有兩個源流,一是由來自中國東北的法師,另一便是蘇派,亦即傳自江蘇一帶的法師,由於這些法師依棲霞者居多,故又稱為棲派。

至於這些字母如何能提升智慧,可見於經中每卷終結前,即在唱過那一卷的梵音後,都會祈願法界眾生入般若波羅密多門,並指出:「四十二字妙陀羅,字字包含義理多……」。

僧徹法師解釋說,唱誦時講求對佛法的感受,講求相應;感受是指以往曾如何學佛,如何修持,透過唱誦來追求進一步提升宗教情操;如果不相應,那便變成光是唱;要有相應,才能感動別人。

他進一步說:「打動人心,說的不是情感的心,而是能促使聽眾去學習,去思考,去改變。」

過去,這些經誦都是在華嚴法會時進行,會眾絕大多數是佛教徒,有親近佛法與法師的願望,相應的程度自然會大些。現在移師到非宗教的劇場,與表演藝術融為一體,主催的藝術團體自然有本身的訴求,而法師怎樣去衡量這些藝術上或世俗要求的收穫呢?

《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在2008年上演,參與唱誦華嚴字母的法師包括男女二眾。(圖片提供:進念二十面體)
《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在2008年上演,參與唱誦華嚴字母的法師包括男女二眾。(圖片提供:進念二十面體)

僧徹法師說:「世俗講的是回報,我們不重回報,重的是別人是否領會,領會到的話,便會去接觸。在舞台上,我們講的是接眾的法門。過去未接觸過佛教,未聽過佛法音聲的,改變他們對佛教的印象,於是買票、用心聽,參與思考,覺得佛教音樂跟基督教、天主教音樂一樣是莊嚴而且優雅…… 這便是相應。還有,我們要聽feedback,過去幾次,有人反映意見,覺得燈光令人眼花、音響聲太大、唱誦有男師父而無女師父等,我們都會參考,看看是否要調整。」

考慮到觀眾的意見,舉例說缺乏女法師的參與,於是,在《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中,華嚴字母唱誦時便加入了比丘尼。不過,今年12月演出的《華嚴經3.0普賢行願品》則恢復由全男聲唱誦,原因是之前演出時加了女聲後,男女聲高低相差八度,發覺效果不彰,而僧人畢竟未受過聲樂訓練,為了令更莊嚴一些,故今年的演出改回全男眾唱誦。這些改變、再改變,都是法師與主辦機構進念二十面體的用心。

【讀者:我作為觀眾,這些音聲究竟怎樣提升我的智慧?

作者:不用急,看完全文,如果你進場欣賞前,有了新的準備,又或在藝術上有新看法,又或有了想嘗試劇場禪修的念頭,又或佛法上有新感受新啓示,那已是一種提升。】

廣義而言,不同版本的多媒體劇場演出都是華嚴音聲;換一個角度,華嚴音聲也是演出的組成部分。每場《華嚴經》的演出都企圖立體地,以身的動作姿態與口的語言音聲,以及樂音、光影和氣氛,讓觀眾認識這部經的意境與內涵。喜愛藝術的人,自然從中可以體會佛陀世界與藝術的關係。劇場的多媒體企圖展示《華嚴經》中描述的華藏世界之層層無盡,但畢竟劇場四堵牆裏的是有限的時空,需要觀眾用自己的心去衝破限制。但個人的智慧與想像受到「我」的這個意念及身體軀殼局限,需要吸收外來的養分才能「層層無盡」,包括可以在演出時感受台上幕前幕後人員的「意」,把自己的「意」融入其中,又想像周遭觀眾的因緣,感受劇場內外空間、環境的分隔與連繫…… 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反應等,這當會產生種種層次的裨益【只要看官們不執著】。又,如果愛好劇場藝術的讀者,你,能在進場前或後,按自己的需要尋求對佛教經論又或這類藝術多所了解,這當下亦已是智慧的提升,最少是積累了知識!

從佛事角度,修學「華嚴字母」有唱誦字母與觀想字母兩部分。臺上的法師唱誦字母,為臺下與眾展開了觀想的空間。我們平常有太多紛雜的大小生活事務,聽佛教音聲可以令自己的心靜下來。進念《華嚴經》的演出大概為時90分鐘,上半部是令自己靜心的先導,包括法師們的唱誦,這先讓參與者透過眼見、耳聞,而開始在腦子中回味,在臺上演出未結束前,逐漸投入其中。以上一集《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為例,演員以言語、肢體表現「心」的作用,所謂「善心是佛,善是心作佛」,而法師們唱誦字母後,劇場以光影引導觀眾們觀想自心。今集以〈普賢行願品〉為主題,說的是一切身、口、意所作的業中,有善業,有惡業,亦皆由「心」而起。觀眾可按這個方向觀想。

靜止與觀想是般若波羅密多的基礎。佛法與藝術都講個人造化,例如身口意皆來自「我」,藝術的創作也來自「我」。然而,同一件事,這「我」可生起正見,也可以生起執見,「我」買票入場是為了欣賞藝術、為求了解佛法等是正見,如果是為炫耀自己的學識修養則是執見。前者的「我」,是心無所住,後者的心是有所住。

觀是觀察,也可以是觀賞,想則是思考。智慧是建基於正確的觀察與思考,無論佛法的智慧或藝術的智慧皆如此。沒有智慧,即使是面對上乘的藝術,也不會感受得到。

【請問,看完文章後,你有得著嗎?】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