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法之體會——感恩因緣

佛教講因果,種此因,得此果,有所謂「瓜種出瓜果」。然而由種結果,有些人可能忽略其時間性,當「果」的出現非即時性,即會對因果法則產生疑問。「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常被誤解佛說的民眾,用來質疑因果法則。一般民眾往往把「因果」掛在嘴邊,與此同時卻沒有把「緣」放在同樣重要位置。然而,「因、緣、果」卻是重要的鐵三角。筆者近來深刻地感受到因緣果法則的必要性,藉此文章跟同修分享善緣的重要。沒有自然的助緣,如陽光、水份等,瓜種如何萌壯成長呢?修行也好,生活亦好,卻沒有充分的因緣,怎取樂果、怎捨苦果呢?

根據《佛光大辭典》:「因,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因緣仍有不同廣義及深入的解釋,然本文傾向淺顯易明的意義,故只選取此意思。正如「瓜種得瓜果」的道理,因如種子般,必然生長出果實。但此「必然」仍要有前提,就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即是條件的聚合,所謂的「一切萬有皆由因緣聚散而生滅」。譬如古時士子求取功名為例,得功名為果,苦讀考試指定的經典或文章為因,這求取名看似簡單,然緣、條件才是由因到果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否則怎會有「名落孫山」、「賺得英雄盡白頭」等憾事呢?這些「緣」,包括士子的家世背景(專讀時間、經書藏量)、善知識(啟蒙老師、授業老師)、對考題的理解程度,甚至赴考場路途的艱辛程度,都是決定士子能否雁塔題名的榮耀。由此,因緣乃真二不缺一。

筆者近來經歷也如是,一直追求的理想,終有小成。然而,這個理想,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用了數年的一直堅持,可謂是堅定的「因」,為何到數年後的近來才成就?正好說明本文之主旨──善因緣的重要性。過去數年,緣未具備,如筆者的人生、職場經驗尚淺,對於各事務仍處於學習階段,基礎未穩固、知識及執行能力仍欠磨練。幸而,數年間,一直有善知識(家人、貴人及老師)、善環境之轉變等,讓筆者的「零」道行,漸漸地得到磨練,對於生活及事業的掌握漸有進境,也於近年有所小成就。筆者回想,因與緣,兩者缺一也不能造就今天的自己。沒有堅定的「因」,即希望有所成就,即是遇到理想的條件,也沒有去把握的動力;即使苦苦堅持的「因」,若無身邊的善人、善知識及善環境,何來進步、何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表現?正如修行佛法一樣,若無善因,哪得聽聞佛法?即使聽得佛法之法喜,若無善緣,哪能遇上佛經、正信佛教?同樣,修行佛法的環境及時機也需善緣的配合,修定需有安靜的打坐場所、能夠定下心神的時間及專業的導師教授。

從認識、理解及體會因緣的重要性,進而使到筆者比過去更加惜緣,感恩生命中所有的緣,包括逆緣(不利的條件、環境),因為這些不好的緣是珍貴的學習機會。當然,聽聞佛法讓我們智慧增長,懂得因緣法的深意,達到「以智為因,以定為緣,則能招感悟界之果」。然而,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懂得「因緣」的道理,願意好好裝備自己,檢討過程的挫折有何啟示,正如悉達多太子修苦行不得其法,都會靜下來,放棄不合理的方法,探索其他合理的方式。過程中,逆緣能夠使我們改進,也能夠重新提醒我們的初心,正如太子並沒有放棄追求解脫生死的初衷,最終證得無上正覺。因為堅持初衷「因」(本文指的是「正面的理想、對於讀者本人是較對的選擇」),當遇到不如意的時刻或被現實打擊,也能快速驅散放棄的念頭,正所謂「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感受因緣的啟發、學習大乘菩薩的方便、擁有堅毅不退的菩提心,不論修行佛法,或者體驗人生,都能夠得到「樂果」。

延伸閱讀

如何能使如來正法久住,不令其沉沒?談《雜阿含經》中之五因緣具足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