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的結集

問﹕佛教經典眾多﹐請問是如何結集的﹖

答﹕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十六歲娶鄰國公主耶輸陀羅為妃﹐生下一子羅睺羅﹐二十九歲放棄繼承王位的機會﹐離家修道。六年後他將一切疑惑問題全部澄清﹐豁然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諦﹐把握了真覺﹐三十五歲成為偉大的佛陀。

佛陀成道後﹐周遊列國﹐足跡踏遍恆河兩岸﹐為廣大群眾講道說法﹐從事教育工作﹐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四處奔波﹐八十歲示現涅槃。

佛陀說法度眾﹐當年末有文字記錄﹐只靠口授身傳。佛入滅後三個月﹐弟子們惟恐佛教教義日久散失﹐也為了防止其他外道異說滲入佛法﹐因此由摩訶迦叶尊者主持﹐選詞五百位比丘成立結集經典大會﹐並在王舍城附近的華波羅窟中舉行。此次結集﹐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背誦出釋尊在世所說的法﹐列入經藏﹔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背誦制定的戒律﹐列入律藏﹔而富樓那尊者則負責論藏。這在佛教史上稱為第一次結集﹐又因為有五百位比丘參與﹐也稱為「五百結集」。

釋尊入滅後約一百年﹐由長者耶舍比丘召集七百位比丘在毗舍離城結集。為了戒律太嚴﹐會上提議重訂經典。結果在理解上的分歧﹐形成長老派的「上座部」和人數較多的「大眾部」。這是第二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在佛陀入滅後二百三十五年。孔雀王朝阿育篤信佛乘﹐將佛教定義為國教。但那時外道窮猶困僧團﹐歪曲教義﹐致使正邪難分。是時﹐六萬比丘聚謀挽救正法﹐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以「目犍連帝須」為上首﹐並在波吒利弗城結集﹐整理正法﹐闡揚真理﹐同時將假借佛教的外道邪眾驅逐。這次結集後﹐始有巴利文和梵文的記條。

第四次結集在佛陀入滅後約四百年。健馱羅國迦王不但信仰佛教﹐且對教義作深入探討。他每日請一僧入宮說法﹐發覺同一經題﹐所說各異﹐遂向長老協尊者請益。尊者答曰﹕「去佛日遠﹐諸位法師漸以己見滲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意。」迦膩色迦王如其言﹐禮選高僧五百人﹐推舉世友菩薩為上首﹐在迦濕彌羅城將三藏結集﹐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碟中﹐建塔藏之。此是北傳佛教的記載。另一說由五百高僧﹐以迦旃延羅漢為首﹐馬鳴菩薩為筆記﹐造論發揮佛說。

以上四次結集﹐俱系小乘經典的形成經過。至於大乘經典的結集及秘密結集的傳說﹐尚缺乏史料根據。但佛教的教理﹐經過歷代高僧大德闡揚﹐佛教的正確思想和真理﹐永遠流布在此世界﹐永垂不朽。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