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滅苦的道次第
所以我們學習四聖諦的時候,苦集滅道是有一個嚴格的次第的,其實四諦本身就是滅苦的倒次第,四諦相互之間有嚴格的次第性,有關聯性,還有很明確的目的性,還有可落實的實踐性。那麼苦諦其實告訴我們的是甚麼?就是佛陀清晰的告訴我們,我們人到底存在甚麼樣的問題,就是剛才第一組說的生老病死的問題。這種苦其實普遍存在,但是這裏描述的苦並不是苦的全部,只是說比較鮮為人知的這種苦。那麼說明甚麼?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不圓滿,就是苦,你是有病的。但是這種病是我們已經看到現象了,是眾緣和合已經集成一種苦,這種現象是從果上來講的,那麼佛陀接著分析到底甚麼原因招感了這種苦,那就是要分析病因。
佛陀在《轉法輪經》裏面和《分別聖諦經》裏邊,一般會把苦因比較簡明扼要的說是「渴愛」,或者「渴愛」有的時候會翻譯成「貪愛」,有的經典把它翻譯成「慾愛」,就是有「慾愛」、「貪愛」引起的這種苦。
所以這個是甚麼?第一、這是佛陀出現於世,就是給我們看病,看病的第一步,就是要發現我們的問題,你是有病的,然後分析我們的問題,你的問題是,我們人生的苦的種種不圓滿之相,然後這種逼迫性到底是甚麼原因產生的?這個不是目的,這個只是起點,然後果也好,因也好,苦也好,集也好,他只是告訴你人是甚麼。接下來這個只是起點,終點是甚麼?終點是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然後首先要告訴你有沒有解決的可能性。如果是一個尚未證得涅槃的人,他說或者尚未證得苦滅的人,他告訴你滅苦是有可能的,我們是不容易相信他的。
佛陀是一個過來人,所以他告訴你這個苦是絕對可以滅的。滅苦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那也就是說相當於我們看病後痊癒的境界。那麼怎麼樣去滅苦?就是當然我們要照著滅苦的方法去行,那就是八正道,這個相當於藥,通過八正道的因,可以證得苦滅的果或者是涅槃之果。
這兩個層面,其實一個是給我們指出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一個是告訴我們解決之道。那麼從次第來說苦集滅道。我們現在一般學佛人一上來就是師父教我要坐禪,師父教我要打坐,師父要教我拜懺,佛陀一上來並沒有直接進入道德層面,佛陀上來一開始是有一個次第的,所以四聖諦即便可能很多人把它歸類為小乘佛法或者是甚麼的,但是我們仔細去觀看,會發現其實這個應該是甚麼?應該是我們現在修行中最容易忽略的東西。
你要明白佛陀所講的佛法之間,最基本的四諦之間,是有次第性的。你要先知苦、先知病,當你知病的時候再去追究病因,它是有關聯性的,它的目的是甚麼?目的就是要滅苦,要去掉我們的病。所以滅苦的四諦,從四諦法裏面,我們看到一個比較普世的一個滅苦的道次第或者滅苦的方法。第一步我們要認識問題的存在,深刻的知道我們是有病的,是苦的。第二步我們要知道苦到底是甚麼原因生起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第三步是告訴我們,我們要知道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解決的可能性,最後是用甚麼樣方法去解決。這跟治病一樣的,我們先要知病,然後知病因,然後我們醫生才會告訴你有沒有治癒的可能性。如果有人長了腫瘤,先要判斷有沒有痊癒的可能性,是惡性的還是良性的,然後醫生才會告訴你要用甚麼方案去治療。
那麼整體來說,我記得在四諦法上,我受淨因法師的啟示是最深的。四諦法就是佛教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那麼佛陀降生於世的時候,他對這個世間,娑婆世界的預設,就是人生是苦,人間是有種種疾苦的,生老病死等等。
那麼對這樣一個問題,佛陀的到来,是希望以他的生命經驗,以他解脫的經驗告訴我們,解決的方法。所以佛教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你要發現問題的所在,然後去追問問題的起因,這是第一步,這是停留在是甚麼的層面上。之後的滅聖諦與道聖諦是告訴我們有解決的希望,有解決的方法,這是怎麼做的一個問題。
所以這樣的智慧可以落實到我們生活中,包括我們的生活,包括我們的工作,甚至我們的公司管理,我們面對的種種問題的時候,我們生活中有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要如此去分析,到底我首先要發現問題,我要從因上著手,然後去解決,尋找可行的辦法,然後按照可行的辦法落實。
所以在《轉法輪經》裏邊,佛陀有「三轉四聖諦」,三轉四聖諦,說篇幅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在《雜阿含經》裏 有很多經典在講這樣的內容,他的目的不是單純地闡述佛教理論層面,他的目的是讓其實佛陀講這些東西就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然後在自己已經滅苦的經驗的前提下,以四聖諦來說,就是對五比丘乃至對於我們後來讀《轉法輪經》的所有眾生的一種滅苦的經驗的相授。
佛陀在第一部經裏面《轉法輪經》講四聖諦,在《涅槃經》南傳跟北傳本裏邊都會出現《轉法輪經》,四聖諦滅苦經驗的相授,為甚麼?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來,從頭至尾,佛陀一生不斷地在重複四聖諦,最重要的目的是引導我們滅苦,才是佛陀一生在講這些東西的主要原因。那麼我們說佛陀35歲證得涅槃開悟,80歲證得大涅槃,這四十五年之間講的經典很浩瀚。我們說的三藏十二部,但是我們整體去看,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滅苦服務的。
(待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次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薇寧、寶山校對。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