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居士是這部經的主角,而「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是由他所說。所以要了解此經,必須先了解他的生平及所思所想。
在《維摩詰所說經》的方便品第二,記載了維摩詰居士的生平。筆者把它分為三部分:生活篇、修道篇及教化篇。
要認識一個人,可先從他的言行入手。我們亦從「生活篇」開始,漸漸認識維摩詰居士。
經文記載: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維摩詰居士在當時非常有名望,而且相當富有。不過,金錢對他來說,是幫助弱勢的工具,亦是弘揚佛法的橋樑。
他擁有慈悲心腸,雖然富有,但並不自私。他的內心及視野都是面對大眾的。因此,他經常做善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把愛與慈悲散播出去。這種幫助別人的行為,佛教稱之為「布施」。
布施有三種:
財施:即物質金錢上的布施。為有需要的人解決燃眉之急,能延續他們的生命。與人同樂,拔去別人的痛苦;
法施:向他人宣講佛法,讓人知道眾生皆有佛性。只要依佛法修行,可得無限智慧;
無畏施:幫助他人脫離恐怖、不安、恐懼,希望眾生獲得安全感。尤其是面對死亡,所有人都會懼怕,不知死後去向。無畏施就是要消除這種恐懼。
另外,維摩詰居士不停提醒自己,生活上不可犯戒,同時亦提醒他人不要犯戒,要過自律的生活。
說起「戒」,總給人「失去自由」、「處處受限制」的錯覺。其實戒律的重點,是禁止生死輪迴中的所有惡業,消滅解脫道路上的種種障礙。《華嚴經》有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而且,持守戒律是自願的,不是被迫的。任何想離開生死輪迴的佛弟子,都樂意受戒。
維摩詰居士面對不同的指責和羞辱,都予以忍耐。這是非常難做到的事。每個人心中都有「底線」,無論情緒智商多高,只要底線被踐踏,都會忍受不了。這種難忍能忍的事正是修行人要學習的事。
尤其是面對逆境,也要視作平常,內心沒有憤怒和埋怨,冷靜地解決困難,這才是需要學習的人生學問。
反觀平凡人遇上困難,往往會心亂如麻,不能冷靜面對。因此要向維摩詰居士學習,他面對以上的情景,都能忍辱負重,視之平常,進而冷靜地解決問題。
維摩詰居士雖然在家修行,卻非常用功,沒有半點偷懶,與出家人無別。在家修行人要處理日常事務,例如工作、家庭等。如果要放下這些雜務,專心修行,會有相當難度。出家人面對的雜務較少,能專心修行。但維摩詰居士在修行上仍努力不懈,相當難得。亦由此可見,他成佛的心非常堅定。當然,他家人的體諒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會令內心非常混亂。例如工作上,面對人事問題,為了生計,可能要阿諛奉承。尤其是當今社會,很多時要在工作與尊嚴之間做抉擇。只要思緒不集中,不清醒,很容易走上歪路。
工作上如是,人生亦如是。
有些人會因一時貪念,亦沉迷於名利,而走上自毀之路。物質上一無所缺,便想盡辦法爭取曝光,令所有人都注視他。維摩詰居士是當時的富翁,但同時亦是修行人,所以他很清楚,如果不堅持禪定,令內心思維平靜下來,了解自己的目標,就好容易迷失於金錢世界。
禪定,就是把散亂的思維平靜下來,認清自己的生命本質,知道應做甚麼,不應做甚麼!
最後,維摩詰居士是以智慧來對抗愚痴。所謂愚痴,與「散亂心」很相似,但程度上有所分別。「散亂心」,是指在某一些事上,作出了錯誤的抉擇。但愚痴是指整個人的狀態。愚痴又可解作「無明」,即「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本質」。
所有生命,包括人及動物都有「佛性」(成佛的本質),只要經過修行,便能成佛。知道了這個真相後,便能好好安排人生。這就是生命的智慧。不過很多人仍處於「無明」狀態,不知道自己有成佛的機會,只能終日沉迷於聲色犬馬。
筆者的父親就是好例子。他在世時終日沉迷賭博,欠下巨債。家人多次幫他清還債務,但他又再次沉淪賭海。筆者嘗試代入他的思想,他腦海中除了賭錢,便一無所有。筆者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喪禮上,只有兩三位親人出席,除此之外,一位朋友也沒有。因為他的生命只有賭,沒有知心友。
這就是「無明」,是愚痴。佛教所謂「三毒」(三種對生命的毒害)就是「貪(貪心、欲望)、瞋(失控的忿怒)、「痴」。痴是三毒之一,可見它的禍害。
維摩詰居士依從佛教的「六波羅蜜」(六種修行的方法)而生活,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用來對治人性中的貪婪、犯戒、憤怒、懈怠、散亂及愚痴。他的生活與「六波羅蜜」已完全融合,令他知道生命的目標,不會踏進錯誤的境地。而「六波羅蜜」不只是自我修行的方式,更是有利於其他人,所謂「自利利他」。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