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弟子應學習菩薩精神,普渡眾生,自利利他!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前兩篇文章,我們各自分析了維摩詰居士向文殊菩薩的回答。除了以上兩個問題外,文殊菩薩還問了一些問題。但由於這些問題都比較深奧,所以筆者只會重點式介紹。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問維摩詰居士:「患病的菩薩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內心?」(「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當代印度學者黃寶生先生,把這句翻譯成:「生病的菩薩自己的心應該怎樣思考?」

大家試想像一下,一名修行人患了重病,雖然思想上知道身體由四大構成,無常又不實在,隨時會朽壞。但身體上的苦痛,仍然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修行人仍然是感受到的。

筆者嚴格來說,並不是修行人。所以身體上的痛苦,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剛洗腎的時候,腹腔要注入兩公升的「洗肚水」(高濃度葡萄糖水),透過滲透作用,把毒素從腹膜的微絲血管,滲透到「洗肚水」裏,以達到清除毒素的效果。為此,每次腹腔都會脹得滿滿,非常辛苦。這種感覺十分實在,特別是當洗肚水透過喉管排出來時,有時喉管會吸吮在腹膜的神經線上,痛楚難當,整個肚像裂開一樣,所有佛法的教導都會拋在腦後。

筆者是一名凡人,當然會被痛楚左右。但已修行到菩薩的果位,會否發生這種情況?萬一被痛苦影響了心情,應該如何調節自己的內心,及改變思考方式呢?

維摩詰居士認為,菩薩應該更堅定自己的信念,緊守身體由四大建構而來,隨時都會改變,不要執著永遠的健康。更加相信現在的病,是「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由前世種種錯誤的想法,所導致的行為惡業而起。這樣想有一種好處,不會產生憤怒他人,報復他人的心,減少今世再造惡業,令到下一世繼續有病。

維摩詰居士更進一步指出,既然肉身由四大構成,是無常的,是空的,故此他再追問,既然身體是「空」的,那麼,「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究竟患病的是誰呢?這一點對大家來說,可能比較新,但這亦是佛教很重要的觀點。是佛教中「無我」的思想,如果沒有「我」,究竟是誰人在患病?

當然只有修行到菩薩的級數,才能夠切實體會在患病之中,如何想到「無我」。作為凡夫的一般人,只會想到快點康復,這就是我們與菩薩的分別。在辛苦的時候,要體會無我,的確是個非常的考驗。但要知道,佛教是個很重視現實的宗教,佛法都有其實用性。維摩詰居士提出這個概念,是要患病的菩薩再次堅定信念,破除對身體的執著,亦是破除對死亡的恐懼。

因此他說「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既然知道病的來源,便要除去其他想法,專心堅守佛法,以佛法來破除生死的恐懼。這是維摩詰居士的原意,也是佛祖對所有佛弟子的意思。

台灣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鄭志明教授在《佛教生死學》中,用了一段話概括了佛教的生死觀:「佛教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受業力束縛的生死流轉,在不斷的輪迴中不得解脱。佛教要求人們以此身來精進修行,徹悟人生本相,能熄滅一切煩惱,不怕老之將至。」

筆者用了很多篇幅分析「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的內容,現在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首先,維摩詰居士透過宣稱自己患病,當有人來探病時,就會把佛法傳播出去。這是他一向的做法,他在第二品如是,在第五亦如是。所以,病不是重點,佛法的內容才是。

從佛弟子拒絕佛陀的吩咐,可見他們對維摩詰的質問非常害怕。因為每次遇到維摩詰居士,都被他問到啞口無言。而維摩詰居士所修行的是大乘佛法,所以他無論與佛弟子的對話,及後與文殊菩薩的對話內容,都是以大乘佛法為主。

大乘佛法的重點是自利而利他,修行者不但顧及自己的修行,更關心世界上所有眾生是否得道,這就是大乘菩薩與小乘阿羅漢的分別。

文殊菩薩決定向維摩詰居士探病,但他心中也想到會受到留難。不過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只是以疾病為藉口,反而是提及菩薩是甚麼?有甚麼特徵?

菩薩的責任是救渡眾生。救,是從無明之中,讓更多人覺悟,知道世間種種,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是無常的。渡,是指要渡化眾生,藉著佛法的各種法門,讓眾生離苦得樂。為了更深切地了解人世間的需要,能更準確地切中眾生的要害,菩薩首先要進入人世間,體會人世間的不同苦痛。疾病,是其中一種,所有人都會遇到的情況。

作為菩薩,一定要有慈悲心。慈,是希望眾生一同快樂,不再受輪迴之苦;悲,是一種同理心,看見其他人受苦,菩薩不能坐視不理,要主動用各種方法去拯救他們,希望大家一同離苦得樂。

筆者想作一個延伸。經常聽到朋友說,佛教徒應該不理世事,自我修行為主。社會上發生種種問題,都不需要理會。先不論所指的是甚麼,但基於上文所提及的兩點,筆者不認同這種說法。

如果你是修小乘佛法,或者是跟隨南傳佛教(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以前可能會「自利」先行。但隨著歷史發展,南傳佛教的僧侶已經不再是閉門自修,而是參與很多關懷社會的活動。再加上,如果我們要修行大乘佛法,要有慈悲心,便一定要放眼現實社會,更要進入人群,明白他們的生活,以他們最了解易明的方法,把佛法傳播開去,盡量實踐自利利他的精神。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更提及空性問題等,很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研究。筆者只是作概括介招,未能得出全部精粹。只希望吸引大家的興趣,好似播下一粒種子在讀者心中,讓它自然成長。緣份到時,讀者可以繼續去學習。

一連多篇文章,都是關於比較嚴肅的話題。筆者在下一篇會提及比較有趣的新題目:神通。

(待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