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弟子入淨土法門前,在心態上所作出的調整

圖:網上圖片

凡夫既沒法理解佛的知見,我們只好深信佛語、乘佛願力,得生淨土

前文討論過「淨土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嗎?」,但依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判立的淨土之「要、弘」二門,我們方知淨土之「弘願」,本是彌陀世尊所說的名號救度之「報法」,有別於釋迦世尊所說的淨土之「要門」,才是八萬四千「化門」之一。

前文又討論過「淨土法門是不是修行的法門?」,進一步闡釋八萬四千「化門」之淨土「要門」,是以「自力」修戒定慧等,將成就的一切功德,迴願求生淨土,而彌陀本願名號救度「報法」之淨土「弘願」,是以信佛因緣,乘佛願力,仗「他力」迴施功德,得生淨土。

整個淨土法門的根源在於阿彌陀佛的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也是淨土宗傳承的法脈。第十八願的精髄在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個字,意即阿彌陀之所以佛,完全為了救度一切法界眾生,使十方眾生以稱念其名號的方法,即得彌陀重誓的保證,往生其圓滿報土。

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大願,如今修成正果,取得正覺,已經成就了「能救、能度」的佛;那麼,從我等凡夫這邊來說,亦即同時成就了「被救、所度」的眾生,能夠乘佛願力而得生淨土。這種「從果向因」的因果關係,致使無力修諸功德、迴願求生的六道凡夫,易得往生。

然而,人活在相對待的世界,以自我為中心,以第六意識認知了別世間一切事物,並在第七思量識的作用下,所想所知的都有「我」,以此妄想分別的知見是沒法理解佛的知見,沒法想像平等佛的境界。正因為我們解不來、想不通,我們亦好信佛、念佛,願生淨土成佛。

以上「信佛因緣,乘佛願力,仗佛功德,得生淨土」的淨土觀點,可說是「非常之言,難入常人之耳」,心態上不容易調整過來;尤其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垢障凡夫怎可能甚麼都不用修,只是常常口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淨土成佛嘛!

淨土行人對治「慢、疑、見」,有別於聖道行人對治「貪、瞋、痴」

其實,真正淨土的行人也不是甚麼都不用修,只是修習的方向有所不同。例如在解和行方面,有些法門如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 (又名法相宗)等較偏重解,強調「先解而後信」,即「解信」,而淨土法門屬「行門」,強調「先信而後解」,即「仰信」,「以信方便易行」。

此外,《無量壽經》云:「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可知信受他力救度淨土法門的最大障礙和弊害,是憍慢、懈怠。怎樣對治「慢、疑、見」,這是淨土行人的一大課題,有別於一般自力修行的法門,以「戒、定、慧」,對治「貪、瞋、痴」。

六道生死凡夫有六根本煩惱 – 貪、瞋、痴、慢、疑、見。佛陀在《華嚴經》的「懺悔文」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佛陀教弟子「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一般自力修行的法門偏重「修身」 – 持戒得身口意三業清淨,或偏重「修心」 – 習定得心無所住、清淨,消除業障得解脫。然而,煩惱成就的凡夫人「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如善導大師言。

如今得聞「信佛因緣,乘佛願力,仗佛功德,得生淨土」的淨土法門,轉為「修土」 – 專稱佛名,得生淨土,則要修「謙、信、敬」,對治自己「慢、疑、見」所生的煩惱。謙者,深刻反省,認清自己的根機;敬者,深刻體會,信靠彌陀的慈悲 – 慈力和悲願。

淨土行人,諸罪障中,疑障最大

學佛人很容易生起我慢心,常言:「慢高過須彌」,意即人生起「人」與「我」的分別心時,不知天高地厚,貢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比世界上最高、不見頂的須彌山還要高。「執我」比三毒的「貪、瞋、痴」還要毒,自以為是,十分可怕,就連佛陀所說法勸信,也充耳不聞。

所謂謙,就是謙虚、謙遜、謙卑。如《了凡四訓》云:「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淨土行人必須深刻反省,認清自己的根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名為「機深信」,並與「法深信」合稱為為「機法一體」。

「機法一體」是淨土宗的核心思想,建立於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個字上,「機深信」不是一般佛教的罪福觀,與「法深信」 –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是一體而不可分、不相離的,如函和蓋,配成一對。

那麼,淨土行人所造的貪瞋惡業,還要隨業受報嗎?怎可消除罪障?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二河白道喻」,取意第十八願而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平生一心念佛;「我」者,指阿彌陀佛,有佛護念;「水火」者,喻貪瞋。

及至臨命終時,彌陀現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見《觀經》下品上生文) 可知稱念佛名,平生蒙佛攝護,臨終除罪得生,所謂「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淨土行人專稱佛名,不畏貪瞋,只怕生疑,罪障至大。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