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遊記

最近與同修到泰國出席第12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順道在曼谷遊玩,好避避暑。說來慚愧,身為亞洲人,這麼多年來,對於東南亞的認識,卻遠比對歐洲的少。到歐洲,我總喜歡找著名的大教堂朝聖,由科隆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到德國南部城市佛萊堡的一座中世紀石教堂,不一而足。至於佛寺,印象最深的,則有台北縣金山鄉法鼓山教育園區的祈願觀音殿。

跟園區的其他建築與佈置相似,法鼓山祈願觀音殿的建築風格簡約:「走進觀音殿,只見祈願觀音微傾著頭,垂目微笑,左手持淨瓶,右手隨眾生演說佛法」[1],除此之外,便不見什麼擺設;觀音像後則是隨著日影而千變萬化的飛瀑。至於殿前,則是一池清幽的涼水,水中沒有多餘之物,但見一顆顆灰黑的卵石,讓人有沉穩之感。記得當時,來到祈願觀音殿,剛過中午,陽光正好照射在竄流的飛瀑上,加上殿上播放的「大悲咒」、觀音的微笑,我一下子被震懾住了,整個人彷彿一下子進入了另一種存在狀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特別的「定」,雖然這狀態僅僅維持了幾秒。

今次到泰國遊玩,自然也有拜訪佛寺,其中包括位於大皇宮附近的卧佛寺。泰國是南傳佛教國家,以金色為尊貴。佛寺中所見的佛像,不少都以金身象徵耀眼的佛光。不過,可能因為文化習俗不同,金色始終無法讓我動心。然而,卧佛的宏偉也委實懾人:與佛寺的縱深等身的大佛,就這樣躺卧在遊人的眼前──眼睛微張,咀巴似笑非笑;由入口面對的佛腳,走到出口的佛頭,彷彿已是一生。很記得剛步進卧佛寺,即聽見遍寺都是不知來自何方、叮叮咚咚的聲響。當我們還以為是因為卧佛中空,供遊人在巨大的佛身中穿過時,才發現原來是寺院在卧佛側設置了長長的一列銅鉢,供遊人擲幣以祈福。

不過,今次最教我最印象難忘的,倒是客居的Patvaradi劇場附近的Wat Rakhang寺。Wat Rakhang寺位於湄南河畔,寺院本身除了是修行道場外,平日也供一般人進香禮佛。寺院位近市集,平日熱鬧非常,週末看着那些佛寺門外的食物攤子,感覺就像走進了一個怡然自得、自由散漫的社區會堂。記得臨離開曼谷的周六早上,我穿過了熱鬧的市集人群,繞過了Wat Rakhang寺的大殿,來到了大殿的背後。在這裡,仍然可以聽到,在不遠處,有法師正在為信眾開示。梵音杳杳,在寺院簷前風鈴清脆的樂音中,霎時都變成了細碎的裝飾音。然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本來遠遠的杳杳法音,卻突然在我的耳膜中放大了,跟眼前如馬蹄雜沓的風鈴聲混和在一起,直教我的靈魂飄到了九霄雲外。很有趣,在這一刻,我竟有回到老家的感覺。


[1] 參見法鼓山全球資訊網中有關園區的介紹:
http://www.ddm.org.tw/ddm/intro/index.aspx?cateid=14&contentid=4459&page=0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