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修女講話集(一):聆聽

英文諺語有云:「學生預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大概我預備好了,上天就讓我遇到這位非常特別的老師──何桂萍修女。

我非常感激何修女,在這過去兩年跟她學習沙維雅家庭治療(Satir’s Family Therapy)、海靈格的家庭系統排列(Hellinger’s Family Constellation),又接受了她六次輔導,轉化了很多不再需要的觀點,使我放下了自我,變得更輕鬆更自在,站立得更穩。

更妙的是,何修女略帶輕蔑的眼神、嘟起嘴唇做鬼臉,談笑嘲諷間,便已經輔導了人。我問她這等急才、智慧是怎樣修來的呢?她說:「是二十多年經驗的累積。」我又問怎麼不出書留下智慧給後人?她說:「我沒有執筆的恩賜,寫不來。」哎唷!老師,那就由你說,我來筆錄吧!

就這樣,我們開展這個寫作計劃。能聽到老師的心得,又可以好好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是多麼有意思的事!我真是有福氣!

為求文氣連貫,下文的「我」是指何桂萍修女。

(一)聆聽

我最想講的是聆聽。聆聽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固有的想法,用心感受眼前正在說話的人。

「我想死呀!我覺得這個世界認真混亂。」

「別要求那麼高啦!世界是這麼的了。」

像這樣,本身有「要求不要高,世界就是這樣的」的觀點,會錯過很多。太在自己的想法之中,就難以用心感受對方的弦外之音,聽不到他真正想表達的,也挖掘不到對方值得欣賞的地方。

有些資深輔導員,其實是不聽別人講的。

學習聆聽,首先得碰不少釘子。例如我發永願時,想要某樣禮物。我一向不喜紅色,有修女卻認為這是大喜慶事,決意送我紅色睡衣。因為神貧的緣故,我不能丟棄,只好對著它乾瞪眼。

自己怎樣想跟別人怎樣想,往往大有不同。

當護士時,老師教我要細心顧念別人的需要。那年代醫院沒有暖氣,床上用尿盤又是用鋼做的,一觸及皮膚,冰冷刺痛。老師就教我先用熱水沖一遍,才讓病人使用;待對方小便完、整理好了,再就著尿盤為他倒水好洗洗手,這樣他就會很舒服,會非常感激你。這是聆聽到對方真正的需要。

當時的護士皆不喜有病人在自己病房中過身。「某某某,死咗未?千祈唔好死喺我房呀!」如果病人聽到,如果家屬在場,會這樣說話嗎?總該說:「某某情況怎樣?」

如何在別人的角度感受,然後從他的角度做些事?

要先在別人的角度聆聽。

假設你去醫院探望一位朋友,他說:「怎麼醫生還沒來呢?」你怎麼解讀他這句話?

一位婦產科護士,因為「作小產」入院了。早上才剛抽血化驗,下午一見醫生,立即追問:「醫生,我的情況怎麼了?」醫生笑道:「你自己都是做這行的,一定知道早上才抽的血,沒那麼快有報告。你自己乾著急。」這護士自己也掌不住,笑了。平時自己常說那些病人太心急了,常常追問。這回輪到自己做病人了,才體會到原來是這麼心焦的,尤其擔心胎兒是否保得住。

對了,追問「醫生怎麼還沒來?」的這句話背後,是焦急的心情,很想及早掌握自己的病情。透過觀察病人說話時的神態、肢體語言、語氣,可以獲得更多資訊,較易理解說話背後的心情甚至顧累。說話只佔表達內容的10%,對方真正想表達的,90%在身體語言上。

很多子女不喜與媽媽交談,因為媽媽總在忙碌,眼睛都不看子女,忙不迭做家務,「嗯、嗯」的回應了就算。子女覺得很「無癮」,無奈媽媽的敷衍。

年輕人被問及一些情況時,往往說「OK」。究竟這個「OK」背後是甚麼意思?「OK」,有時是精神奕奕的語氣,拖得長長的一聲:「咦!這個OK喎!」這是讚好的意思。但更多時候,是搪塞一個交待給你,怕你追問、糾纏。這時要仔細閱讀對方的表情了。

如果他已厭煩,你還追問下去的話,那便要觸礁了。

希望大家越來越能放下自己,用心聆聽。因為用心聆聽,便即是愛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