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以自力心念佛者的信心危機

淨土法門以念佛立信,念佛者乘佛本願,一心專念佛名,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化,受阿彌陀佛迴施的真實功德,因此,念佛者所立的往生淨土的信心,自然是「真實信心」,又名「他力信心」,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故。但若念佛者以自修持力,即以自力心念佛,猶單信罪福,冀求植諸德本,而不相應彌陀本願,不能建立往生淨土的真實信心,自心求生淨土的信心則不定,又自嫌福德始終不足,故名「不實信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提出「信心三不」,說明以自力心念佛者的信心危機問題。

曇鸞大師云:「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 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 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以自力心念佛者信心不淳

不淳,即不淳厚、不樸實,即不真實,不至心,心和行不一致也。往生信願「心」與稱名正「行」是一致的,即名真實,是名至心,相應阿彌陀佛的本願故。若然稱佛名號不求往生,或欲求往生卻不稱名,皆是心行不一致,即不真實,不至心,是為信心不淳!

眾生各個遇緣不同,諸佛亦隨緣化度,其法不一,有順有逆,皆可令眾生究竟解脫。當然,什麼是順,什麼是逆,眾生各有不同的看法,而非佛起分別心。當念佛者以自心求取順境,以為如願以償時,他們十分高興,對佛力即有了信心;反過來說,若念佛者自心認為是逆緣,覺得未如所願時,顯得十分失望,對佛力便沒有信心了。這種「若存若亡」的信心,曇鸞大師稱為「信心不淳」,這是以自力心行念佛者的典型心態之一。若行者不相應彌陀本願,沒有一向專稱佛名,而雜修諸餘行,其往生信願「心」必然患得患失,若存若亡矣!

又縱使行者念佛,但心想借助佛迴施給眾生的功德,作為自己修持所得的功德,以期令自己受佛加持,菩提上進,福慧增長,消業除障,淨化自心等,以此迴生淨土,此名為「自力念佛」。此因這種念佛心態,尚未擺脫自力修福 (散善) 或修慧 (定善) 的思維模式,仍介意在自力修持工夫方面,而不是建立在佛力的信心上──他力念佛,真實信心,如上文所述,還說不上是純粹淨土宗的念佛行持。

這些以自力心念佛而求生者,與自力心修福修慧而求生者,基本上沒有太大分別。他們都必須至心,「一心迴願,求生淨土」,才能蒙佛臨終來迎,得生淨土。此乃善導大師所說的淨土宗「要門」──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以自力心念佛者的信心不一

或許有人認為「自力念佛」和「他力念佛」都差不多,何須在乎自力和他力,或計較念那一尊佛?又言佛佛道同,其功德力用亦無異,理應我們求願什麼,諸佛皆令我等凡夫如願以償,何須執於念一佛呢?自力心行念佛者認為「多」(其實是雜) 念其他佛亦無妨,甚至覺得愈多愈好,愈雜愈好,一個不成有另一個,實行「大包圍」,更有保障,萬無一失!這個「自力心態」恐怕是我等凡夫的一廂情願之妄見,自以為是,殊不知淨土法門念佛的精妙之處,在於「立信」──深信之心,因此是專而不雜!

上言淨土宗是一個他力救度法門;佛力者,別指阿彌陀佛的佛本願力,非一般佛力。既然此安樂國之大能人要幫你,你必須信此能人,所謂「用人勿疑,疑人勿用」,淨土行者乘仗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必須深信阿彌陀佛,不要再三心兩意,一腳踏兩船,故此信心要專一、念佛亦要專念阿彌陀佛,就念佛之行立信,是為「我一心」。

若然念佛者未決定是否往生彌陀淨土,或放不下及眷戀娑婆之利欲、情義,如留在娑婆廣度眾生,或求生其他淨土,如兜率淨土、琉璃淨土,跟一般聖道門差不多,即雜心也。雜心,必會雜修,雜行,得生彌陀淨土的機會近乎零。 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獨具特色,不共於其他一般菩薩教的念佛。淨土宗蓮池大師提出念佛問題:

1. 執己心即佛,何必捨己心而念他佛──念己心也不是念佛嗎?

2. 念他佛,何必唯念一佛──念他佛,不等同念一佛嗎?

3. 念一佛,何必念阿彌陀佛──念一佛者,不一定念阿彌陀佛嗎?

4. 念阿彌陀佛,何必唯念名號──念阿彌陀佛者,不一定念名號嗎?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法門,行者因乘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而稱念其名號,欲生淨土,故其念佛的特色在於「本願稱名」,有別於一般大乘菩薩教。因地心不同,故果亦有異。淨土宗獨具一宗,念佛是不共念佛法。自力心行念佛者若不是專念一佛,還念他佛,表示他們對阿彌陀佛救度的信心未決定,故不是「我一心」。


以自力心念佛者的信心不相續

我們在思想上,雖不再存有自力心行,又不再三心兩意,但我們對佛本願力的信心能否相續下去,矢志不移呢?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解釋:「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即稱念名號,迴向發願,信心相續,心無他想,無餘間修,無雜亂修。要專一,無二心、無後心。

善導大師以「四修法」詳細解釋「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云:「一者恭敬修,所謂恭敬禮拜彼佛及彼一切聖眾等,故名恭敬修。畢命為期,暫不中止,即是長時修。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贊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簡單來說,淨土行者作業不相續者,也是一個「雜」字。有雜修、雜行、雜心的念佛者,心中對佛力救度必有疑,因信心不一,沒有「我一心」,得生機會甚微。有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 自力心行是一般佛弟子的心態,若要一下子捨雜心,或廢以自修持力雜修,恐怕有點困難。習氣不易改,但念佛可以立信,能使我們順利「過渡」,故善導大師提出「四修法」,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簡單來說,就是「一向專念,彌陀佛名」。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