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妄語為業

上次我在這裡提到集體妄語的問題,而在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甚至是以妄語為業的。我曾經引用台灣作家夏傳位的著作《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指出信用卡公司或發卡銀行如何把握人性弱點,通過巧妙的修辭與舉措,使一般消費者略去信用卡契約,沒有留意到在根本利息以外,還要支付預借現金手續費、循環利息等高昂的舉債成本。然而,信用卡只是整個經濟生產鏈的其中一個環節。夏傳位反問,為什麼信用卡公司能夠提供那麼多禮品、優惠,甚至免年費?這些贈品與優惠的成品,又將由誰來付賬?答案很簡單,負責買單自然是那些因為不同原因,沒有每月全數繳付卡數的一般刷卡族。故此,信用卡首先便跟不少零售業與服務業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加上那標榜「易借易還」、提供「卡數一筆清」服務的財務公司,所謂「牽一髮以動全身」,「以妄語為業」居然成為了現代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將如何自處?

或許,不少人會說﹕「都係搵食啫」,一切為勢所逼,為了維生而在工作中妄語,大概算不了什麼,且情有可原。不錯,上述的困境大概也是現代人所難以避免的共業,但我們卻不可輕視它對我們所可能產生的身心影響。記得幾年前,了一法師曾經在嶺南大學哲學系的一個講座中,提到過類似的「以妄語為業」的情況。話說了一法師出家前,曾經任職廣告公司,負責大小商品服務的行銷廣告的創作。本來,以有效而洽當的方法,讓消費者得到所需商品或服務的資訊,並不算是什麼十惡不赦的行為。但正如了一法師自己所複述的,現代消費主義社會中的廣告,卻往往把一般的說成很好,把沒有的說成有,為的只是讓消費者自動把金錢送到商戶的口袋,而商戶為此支付不菲的廣告費。久而久之,在家時的了一法師漸漸覺得自己老是在騙人,良心自責,結果自己精神上也出了岔子。

不過,有點悟性與反省心的人,情況大概還好,起碼他還能夠對自己的處境,有所把握,甚至有所了悟。但對於大多數終日為工作疲於奔命、對「以妄語為業」已習以為常的人呢?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