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以信心學習法義,得安住清淨;能與人和敬共處,讓人謙和守紀,至誠皈依:《法廟經》內容概要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佛經記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常居的彌達隆鎮內。這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就在附近一個園內遊覽。波斯匿王在園中遊玩了一會兒,很欣賞這裏的寧靜,於是希望拜訪世尊。

波斯匿王詢問身邊的人可否找到世尊,得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正住在彌達隆,上午出發,中午就可到達。果然,不久他們就到了,於是下車走入園林,得遇世尊。

波斯匿王禮見世尊時,以口親吻世尊雙腳,以手輕撫世尊雙腳。身邊的人問波斯匿王為甚麼如此恭敬頂禮。王說:「我對世尊有一種慕信,因世尊是一位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開示,弟子因而能進入正道。」

在此經文中,波斯匿王清楚地說明他敬佛敬僧的原因:因為世尊已開示正道。

波斯匿王曾目睹修行者最終退轉,佛陀弟子卻能安住清淨中。王又見人爭鬥不休,佛弟子卻能和平共處。王又見其他修行人心不歡喜,唯佛的比丘們喜悅安定。王又遇到專門打斷别人說話的大眾,而追隨佛的弟子則人人安靜和甘守紀律。王又知道一生愛挑戰别人的好辯者最終皈依佛陀。

經文這是樣開始描述的:波斯匿王曾遇到婆羅門修習梵行數十年,最後還是塗香油、修鬚髮、沈溺五欲中。但追隨佛陀的比丘終其壽命,都活在圓滿和清淨的梵行中。

波斯匿王又見國王跟國王互爭,剎帝利跟剎帝利互鬥,婆羅門跟婆羅門互鬥;居士跟居士,父母跟子女,兄弟姊妹跟兄弟姊妹,朋友與朋友之間都會互相爭鬥。唯獨是比丘們和合融洽、沒有爭鬥,和融生活。

波斯匿王又看見一些婆羅門修行者枯瘦、憔悴、難看、蒼白、筋脈盡露。於是波斯匿王心想這些尊者對修習梵行並不真心歡喜。但波斯匿王所見的比丘歡欣、快慰、喜悅、平穩、少欲望、平淡、安定。

波斯匿王雖自知權力很大,在他主持裁決時,也會有人打斷說話;但他看見比丘在世尊說法時,成百上千弟子都能保持安靜,連輕咳聲也沒有。波斯匿王從沒見過紀律這樣好的大眾。

波斯匿王遇見一些剎帝利智者,聰明、能言善辯、具有辯才,到處找機會攻破別人的論點。當他們知道世尊將到,便準備去駁斥世尊。可是,世尊為他們說法後,便得到他們的景仰和喜歡,最後更成為世尊的弟子。

出家之後,他們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安住在證悟之中。他們深知深信,現在他們才是真正的沙門,才是阿羅漢。

波斯匿王有兩位內侍臣伊尸達多和富樓,都是由王提食物、車乘和工作,因為替王工作而有名聲,但兩侍臣對王的恭敬還不及對世尊的恭敬。

其實波斯匿王自己也是一樣。世尊是剎帝利,王也是剎帝利。世尊是拘薩羅人,王也是拘薩羅人。世尊八十歲,王也是八十歲。條件看來相若,但波斯匿王對世尊恭敬頂禮。

波斯匿王明白以上一切一切,都是因為世尊是一位等正覺,能圓善開示法義,也能善巧引導弟子趣入正道。世尊的教誡,能帶給人美好的質素。因此,無論是自己和其他人,都對世尊有這種仰慕敬信。

經文又記載,波斯匿王午後禮見世尊後便離去。王離開不久,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波斯匿王剛才所說的話,像為法義興建了一所寺廟。」這就是不少人都聽過的《法廟經》的主要內容。

世尊一再勸比丘們要學習這段法義,掌握這段法義、受持這段法義,因為這段法廟的法義能帶來利益,是梵行的基礎。而比丘們對世尊的說話亦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這段經文和簡單直接的經義也許無需再闡釋。所謂「法廟」,就近乎「乘」的意義,載著法義分送大眾。經文讓我們確立對法義的信心,能讓人安住清淨、讓人和敬共處、讓人謙和守紀、讓人至誠皈依。

以上《法廟經》源出《巴利佛典・中部・第八十九》。此經有數種譯本,本文主要採用香港志蓮淨苑蕭式球的翻譯。巴利佛典又稱「巴利三藏」,是指錫蘭上座部所傳,用巴利語寫成的佛教三藏,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經文記錄佛陀的教導簡明直接,是學習佛教法義的重要基礎。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