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我們一定要追求快樂的人生。」而今筆者主張「人間之樂不宜求」,豈非與世人唱反調?不錯,我們佛教所講的道理,是頗異於世俗的。由於人們的思想與觀念是由個人的性格與嗜好產生,並不能跳出凡夫知見的範疇。同一事物,甲認為是美好的,乙可能認為醜惡,而丙則或視為不醜不美。甚至個人的觀念也會經常變化,昔日認為是的,今則或覺其非。可知世間一切善惡好醜極難下個定義,因為人心時時為業識支配,外境也隨心所轉變,種種觀念與知見全是凡夫的妄計,並無真理可言。所謂︰「情有理無。」我們說的真理是有共同定義,置諸四海而皆準的,任何人都不能將其推翻,而非一般人所易體會。
《佛說較量壽命經》謂:「閻浮提人,長壽百年,苦多樂少。」這句話要認真的去體會也不難,祇是人們通常都不大樂意去仔細玩味吧了。
以結婚來說吧,一般都認為這是人生快事,無須費辭。人們到了婚後,若倆情投意合,自是如膠似漆,因為既落愛網,彼此便不見其瑕疵。但《涅槃經》卷十二〈聖行品〉所謂︰「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更何況人事滄桑,無常瞬息,恩愛不易永固,相處日久,生活可能已轉趨平淡,說不定這時才發現彼此所好不同:妻樂寧靜,夫喜外動,或因信仰不一,意見相左,從而互相指責,爭吵不休,甚而分居離婚。又或生兒育女之後,生活擔子益重,除非增加收入,否則便要量入為出。假如子不聽父教,女不守家規,諸般苛索,一不順意,便生怨結仇。況且家中不論那個有病,或有困難,等於身受,煩惱之多,實在不勝枚舉!試問樂在何處?
人生苦多樂少,一般人是會體驗得到的。若再深一層地去研究,縱然偶爾得到一點小樂,也不過是以苦為樂。如人走路覺得辛苦,便以坐下休息為樂;坐的時間太久又覺不適,仍以行走為樂。這豈不是因苦顯樂?
曾有某國大使館之大使,一日忽為劫匪綁票,限期勒贖,這時其家眷必寢食不安,苦不堪言。正當不知如何籌措,忽然匪徒將人釋放,這時舉家喜出望外,可謂快樂無比。然深思此樂,從何處得來?追本窮源,由苦換來,若無當日綁架之苦,何來今日之樂?以此類推,人間之樂,莫不由苦換來。
一日閱報,見賽車好手,得到冠軍,獎金數萬,一時聲名大噪,揚眉吐氣,樂不可支。誰料,翌日下午與其太太驅車出遊,一時輕心,開到海裏,同歸於盡。此乃樂極生悲之苦。
若言官位是樂,以美國尼克遜為例,在他競選總統未知勝敗之前一日,由於精神過度緊張,以致一夜未能入眠。至「水門事件」逼於下野,更身敗名裂!南韓總統朴正熙執政十八年,雖然對南韓貢獻甚多,結果也被人謀殺,其妻陸英修亦於七四年為人槍殺身亡。凡此種種,莫不是苦多樂少!
有人早出晚歸,拼命追求財富,以為有錢便是萬能,財富即是快樂。不知財富本身又具有極大的誘惑,使人賺十萬想百萬,得百萬想千萬。欲望無窮,無法罷手,如此不斷地勞心竭力,苦樂實難以分辨。
還有那些不願安分守己的人,見別人位高財多,便心生貪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偷盜搶劫,作奸犯科,無所不為。稍有所獲,即盡情享受。然巧取豪奪,終非良策,偶一不慎,便陷入牢獄,試問樂與苦誰多?可知不論追求人間任何樂事,莫不有苦惱相隨,追求愈多,則痛苦愈大。
作為一個智者,要明是非、辨邪正,凡事須從遠處著想,不宜祇顧目前的小利益。凡對別人有裨益的事,則應量力而為;如對別人有損害的,萬勿沾手。《中庸》有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即是此意。
須知富貴貧賤,乃前世作善為惡所招來。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假如今生不修善反作惡,等於點燈不加油,反將燈炷燃大,這是非常可怕的。
人們追求世間之樂,不是浪費金錢,便是消耗精神,前者招致貧窮困苦,後者促使多病短命!若以因果來說,這祇是受現報之小苦,轉世還要受生報之大苦。假使來生受報未完,仍要多生多世再受後報。因此我們寧可吃些小苦,不要追求人間之樂。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綜合來說,欲得人生真正之樂,切勿祇限於物質的享受,而應在精神方面下功夫。因為前者是有限,後者乃無窮。《論語.雍也》中孔子讚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知樂與物質豐儉無關。而且精神上之樂,是惜福而順於善,則善有善報;物質上五欲之樂,乃損德而順於惡,則惡有惡報。所以有識之人,不應貪求物質上的快樂,而應追求精神上的寧靜。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