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自古不少騷人墨客,寫下無數詩詞歌賦,感人心坎的場面,都離不開杯中物。人醉心於飲酒,主要與酒後對身體所產生的反應有關,亦會受到周圍的環境氣氛及群眾壓力的影響。有人醉心於飲酒文化,有人相信飲酒對身體有益,而佛教的「不飲酒戒」,是佛教的殊勝處,突顯出佛教戒律的特色。
「不飲酒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條,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單提之第五十一戒。對於受持菩薩戒者,亦要受持酒戒。佛陀制定酒戒,主要是為了護持佛弟子。修行人受持酒戒,得益的是自己。佛弟子受戒,並不是為了討好佛陀,而是為了修行。佛教成立於公元前六世紀,當時印度本土的宗教是婆羅門教。根據婆羅門教的吠陀文化,是鼓勵人們飲酒的。飲酒(Soma)可讓人們忘記煩惱與困苦,甚至獲得解脫,是與大梵天合一的最快捷方法。Soma是古印度的一種名貴的植物,用它釀製的酒甜美可口,大梵天特別喜歡。為了討大梵天的歡心,人們便以Soma供養他。由此可知,在當時的印度,飲酒文化極為盛行。佛陀為弟子制定的戒律,是隨遇隨制的,而酒戒則是在五戒中最遲所制定的戒律。
在律藏中記載,制定酒戒的因緣是這樣的:支提國中有一條性情極兇惡的毒龍,時常危害莊稼及當地的居民。毒龍住在一個水池邊,天上的飛鳥、陸地上的走獸及水中的魚等都不敢接近它。當時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尊者,名曰善來,以神通方便,制伏了這條毒龍,因此四面八方的人,都對他極為尊重,爭先恐後前來供養他。有一天,善來尊者遊化到室羅筏城,有一位信徒供養他可口的飯菜,但因菜較鹹,所以一會兒他就感到非常口渴。信徒於是便拿美酒來供養這位聖僧,心中想著,以酒代水,既止渴,又有益健康。這位聖僧一點也不知曉,一飲而盡,然後就拿起衣缽,前往佛住的地方去。快要到達時,酒性便發作,尊者覺得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這時佛陀和阿難剛好經過,看到如此的情境,立即召集僧眾說:「你們聽說有一位名叫善來的比丘,曾用種種方便制伏毒龍嗎?」眾比丘眾回答:「世尊,聽說過。」佛接著說:「現在善來比丘飲酒後醉倒在地上,仍無知覺,你們認為他現在還有能力降伏一只蝦蟆嗎?」比丘皆說:「不能,世尊!」於是佛陀就利用此機緣,告誡諸比丘,酒對人的害處,很是驚人,不僅擾亂人的心智,也給社會造成危害,所以要制定酒戒。
現代人對於酗酒的害處,有很深刻的認識,但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洞悉飲酒的壞處。《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下,指出飲酒有三十六大危害:「一、資財散失,二、現多疾病,三、因惱興諍,四、增長殺害,五、增長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漸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轉減,十、顯露秘密,十一、事業不成,十二、多增憂苦,十三、諸根闍昧,十四、毀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信婆羅門,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親近惡友,二十、捨離善友,二十一、棄捨飲食,二十二、形不隱密,二十三、淫欲熾盛,二十四、眾人不悅,二十五、多增語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屬嫌棄,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遠離正法,三十、不敬賢善,三十一、違犯過非,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顛狂轉增,三十四、身心散亂,三十五、作惡放逸,三十六、命終墮大地獄。」
如何護持酒戒?《十誦律》中說,若要受持酒戒,就要滴酒不沾,飲則「咽咽波逸提」。即嚥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罪。此戒對於在家、出家二眾的要求一樣。對於受持菩薩戒者,則要求更為嚴格,酤酒罪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酒戒是「遮戒」,因為喝酒本身並不直接構成惡行。制定酒戒,原因是喝酒不但累己,而且累人,又因為人人都認為自己不會喝過量的酒,所以要規定受酒戒者滴酒不沾。《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中說:「病時偏以諸藥至之無效,非酒不癒,方始服之,無犯;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若每天都喝藥酒,名義上是補身,實際上是嚐好杯中物,則是犯戒。受戒者亦不宜嚐食藏有大量酒精或用大量酒精來烹調的食物。曾經聽說有這樣的一件事,唐朝時有一位貴妃,篤信佛法,滴酒不沾,有一天,聽說皇帝要大開殺戒,貴妃便往見皇上,陪他喝酒,而化解了這場浩劫。從這一則事例,有人會說菩薩是重於智慧的,所以可以有這樣的行徑,但各位修行人要謹記,並不是這麼容易對每一件事情運用智慧抉擇的。常聽人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但其實還有後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佛教修行,重心而不重口,有些菩薩,以顛倒相示現人間,是因為這些菩薩的行徑,有甚深的寓意,並不是給一般人來模仿學習的。佛陀制定酒戒的本意是確保修行人使用健康的精神食糧。根據第五戒的定義,凡是能使人亂性的,就名為酒,絕對碰不得。換而言之,我們必須戒絕一切亂人心智的東西,吸毒和濫用藥物都包括在此戒之內。
學佛要學會能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堅持善行,斷除惡行;喝酒就算不喝醉,酒精對大腦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抑制大腦皮質之「抑制作用」,影響判斷力、令人反應遲鈍、思考笨拙、說話含糊等;會讓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遠離有機會做惡業的環境,所以讓「不飲酒戒」來護持我們。在現代商業繁榮、著重社交應酬的社會裏,要受持酒戒,會有一定的困難,但相對來說,亦更顯出其重要;當他人問我們為甚麼不喝酒時,更可以借機會來弘揚佛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