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喜悦何處尋?——聽僧徹法師教導開心秘訣

僧徹法師(右)和天文法師向大家傳授建立人生喜悦的秘訣
僧徹法師(右)和天文法師向大家傳授建立人生喜悦的秘訣

人生在世幾十年,每段年紀都有自己各自的煩惱。那麽如何從人生中尋找或建立人生的喜悦呢?

就在3月9日下午,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聯同天文法師於東蓮覺苑弘法精舍主持了一場公開講座,向大家開示「如何建立人生喜悦」,講座由佛門網B頻道主辦並作全球視像直播。

天文法師開首就問現場觀眾,什麽是「不喜悦」?人在煩惱時會喜悦嗎?僧徹法師進一步解釋,在佛法來講,一個人深信因果,自然就不會煩惱,就會喜悦。對於煩惱的原因,僧徹法師提出有三個:欲求、爭鬥,以及有「我」的存在。

對於煩惱,針對形成煩惱的這些原因,該如何去解決,以達致喜悦呢?

「讓」

僧徹法師舉出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指出人人都在同一空間裏生存,甚至相遇,有着平等的因緣,但每人所擁有的條件皆不同。孔融雖然得到了梨,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福德因緣,能够估計自己的因緣是否具足。知道自己不具足就分享給他人,也就是分享因緣,分享平等。

正如在場的觀眾都身處於弘法精舍内,都是佔著一個椅子的位置,有着平等的因緣,但所坐的位置卻有所不同,有些位置被風吹着,有些位置被太陽曬着,條件不盡相同,但只要大家互諒互讓,自己各自調校好了,就會平等。

「讓」是指與别人分享,這是不牽涉利益,不求回報的。只要符合「讓」字的本義,有着慈悲心,自然就會喜悦,而這個是需要從行住坐卧中去學習和培養。

知見

這又牽涉到知見的問題。不少人去「讓」人都是經過「精密」的利益計算,覺得對自己有利就去「讓」。僧徹法師認爲這是没有確立自己的「知見」之故。

利用「讓」去求利益,求到了又要繼續求,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只會讓自己心裏不自在,煩惱也就來了。

只有抱着無所求地去「讓」,去「布施」,有着這種「知見」,心胸才會廣大,心裏才不會抱怨,智慧也就有所增長。

「淡」

僧徹法師再進一步指出,人生要喜悦除了「有知見」地「讓」外,還要「淡」。

交朋友要淡如水,否則起了濃情就會起情執,過度愛護,要人家依從自己的意思,死抓人家不放,人家達不到要求就起「痛恨心」。對於這種情況,佛法教我們要隨喜,隨喜人家的歡樂,並且知道自己的情緒,畢竟煩惱都是從過往的習氣積聚而成。

這裡所講的「淡」,並不是要大家「灰灰黑黑」地生活,而是指「高雅」的淡,滿足於生活,不去過分追求,知足就會喜悦。就正如清蒸豆腐般,都有它的豆香,我們也可以品嘗心中自在的「心香」。

「讓,靜,思,淡」

那麽,喜悦就没有煩惱了嗎?

僧徹法師說:「不!」喜悦並不會使煩惱消失,只是我們利用以上這些方式,調節身心,使煩惱指數降低。

天文法師在講座上一直用生活化的例子,進一步闡述僧徹法師的觀點。天文法師也教大家要用「欣賞」的心去對待煩惱和逆境,提高正知正見,包括感恩心。有着這些正知正見,我們就會把逆境當作自己的老師,並且感恩它,而不會去逃避它。

僧徹法師亦指出,佛法並不是教人去逃避,而是如何用積極的層面去對待消極的事。一位好的佛教徒,正如僧徹法師所說,要在其位、思其職,盡心、盡分、盡責去生活,提起正念,當下喜悦,成爲一位喜悦自在人。

簡單來說,就是「讓,靜,思,淡」這四樣東西。

是次講座由佛門網B頻道主辦並作全球視像直播
是次講座由佛門網B頻道主辦並作全球視像直播

尊重別人的宗教

席間不少觀眾就本身的煩惱請求法師開示,其中有位年輕人說自己的朋友圈裏大多數是基督教徒,只有她正在學佛,時常遇到朋友挑戰,並演變成宗教理念上的爭論,該如何處理?

僧徹法師回答,如果自己的佛學水平不够,就聆聽對方,而且宗教信仰是要互相尊重,而學佛也就是去學會如何尊重别人。法師建議她可以將這概念與朋友分享,而自己亦要深刻地去認識佛教,培養個人的素質和心念,這樣自然就不會有爭論了。

講座最後就在大家滿心歡喜,充滿正能量的氣氛下圓滿結束。

正如天文法師最後所說,願大家將這些正能量帶給身邊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