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十念」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精神之所在

《無量壽經》「三輩文」演釋第十八願願文的「乃至十念」之內涵

前兩篇文章談及「乃至十念」,是阿彌陀佛「指定」的唯一行業,也是阿彌陀佛「選定」救度十方眾生的方法。「乃至」兩個字的內涵,充份反映法藏菩薩的大悲願心,也說明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的本懷,更盡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取態。

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卷下的第十八願成就文之後,宣說「三輩往生文」,正是演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願文的「乃至十念」之內涵。三輩,指上、中、下三種根機的眾生。

《經》云: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雖不能行作沙門」這一句意味著:受法弟子能行作沙門求生淨土的上輩者固然很好,但若不能行作沙門求生淨土,作為中輩的受法弟子,同樣地可以如上輩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而得生。

接下來,《經》云: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又,「假使不能作諸功德」這一句示意退而求其次,即此等根機的人只有發無上菩提之心,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亦可得生。此下輩往生文還指出,另有一類根本是沒有發菩提心的非佛門中人,他們只是得聞妙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由此「三輩往生文」,當知淨土法門才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依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而立的特色,其中「乃至十念」──從上輩乃至下輩、從上根乃至下根,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精神之所在!

《無量壽經》的三輩開展出《觀經》的九品

依此「另類的非佛門中人念佛得生」的文義,正好是為《觀經》下品下生文埋下伏線,知此五逆愚人,「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明示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救度,致使一心願生的眾生來生其國,是無條件的、是平等的。

《觀經》的釋迦世尊應韋提希夫人提請,先說以定善十三觀行,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但釋尊同時又指出六道凡夫未開天眼,不能以定善觀行,求生淨土,故此自開散善三福,九品凡夫,迴向發願,亦可得生淨土。

又此可知,釋迦世尊為娑婆眾生的機眾,演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先從定善觀行之機,乃至散善三福之機;又從上生上品之機,乃至下生下品之機;從平生聞法之機,乃至臨終聞法之機;從盡一形念之機,乃至僅臨終一念之機,皆可乘佛本願而得生,完全符合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即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精神!

「乃至十念」,就是不管怎麼樣,一切歸於稱名念佛

前文談及《無量壽經》的「兩不請」 ── 阿彌陀佛是不請之友,本願力救度是不請之法,又談及善導大師的「三不問」──不問時節久近、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處諸緣,統統都是體現阿彌陀佛「乃至十念」 ──無條件救度的精神。

所謂「不問時節久近」,即是時間,時節,一指念佛時間長短,二指平生或臨終遇到善知識,得聞此淨土法門。意思是臨終遇到及信受此法,臨終往生;我們平時現在遇到及信受此法,現在就決定往生,所以不用去問是時節久近。

所謂「不問罪福多少」,罪是業障,福是福報。念佛不用去問罪福,往生不是靠福報,業障也不障礙往生,往生是靠佛力,如《觀經》云:「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六道凡夫沒有純善無惡,任何根基的人莫不皆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念佛得生。

所謂「不問時處諸緣」,時是時間,處是處所,緣,是因緣。概括為「六不論」──不論何人、不論何時、不論何處、不論何事、不論何心、不論何數。換言之,任何人在甚麼時間和地方,也不管做甚麼都可以念佛,如善導大師說行住坐臥。

念佛是沒有障礙,也沒有忌諱的地方,超越形式,乃至各種人爲因素的限制。善導大師的「三不問」是要讓我們安心,把心安住在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與佛同在!

有人質疑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否無條件,又說淨土三經中沒有明言。是否明言「無條件」並不重要,取意「乃至十念」,充分體現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精神之所在。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